11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获悉,目前,新场古镇正作为上海唯一代表,与江浙12个江南水乡古镇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申遗,不仅加速了古镇原住生态的保护,也大力推动了整个新场镇的水系治理。该镇透露,近年来,村镇不但实现了宅前田间河道 “清瘦”,还通过水生生态修复、景观河道建设等,开通了“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这也成为该镇河道治理的新路径。

新场镇治理后的河道。本文图片均为新场镇供图
从小流域建设到河道岸线治理
位于沪南公路的果园村是新场镇的西门户,也是全镇唯一依靠桃园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行政村。早前,还作为浦东新区“桃花节”的常驻会场。几十年来,果农生产的遗弃物(桃树枝)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支河,让桃园排灌变得越来越困难,“人老了,体力跟不上了,就想有个便利的取水条件”,这是老果农们的集体心声。
2024年开始,这个“心声”有了回响。新场镇通过小流域建设,将原来堵塞淤浅严重的6条河道,从8-10米的河口拓宽到15米,沿岸还用塑钢板桩、仿木桩做了护岸加固,种上了桂花、垂丝海棠等观赏树木,青青草皮上还细心地增加了取排水口和石板步道,让果农们不再担心雨天湿滑摔跤和走路粘泥。

护岸建设。
与此同时,面对百姓宅前屋后无序乱建的平台、鸡鸭棚,排污管,新场“治河人”决定先拆后建,河道岸线12.99平方公里的治理范围,17处堵点的沟通,40000平方米的绿化,满河摇曳的苦草,让河水更清更亮了。
宅河变好了,田间河却又让“治河人”犯了难:过度的化肥使用产生的尾水,让河道变得“肥腴”,产生了大量蓝藻。全镇产粮大户的仁义村一度成为蓝藻的重灾区。为此,新场镇启动样板水系创建,当好末梢治理的“守门员”,以岸坡植被(草皮)、水生绿化构筑堤岸防护网,尽管过程艰难而缓慢,但结果喜人,河水变得“清瘦”了。5年来,按照“突出一条主线、着力联线成网、构建生态水系、集中连片推进”的要求,样板水系创建覆盖全镇90%村域,治理河道600多条段。

样板水系创建。
“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带来治河新路径
“新场河道条段数和公里数位列全区第四,但基础差、底子薄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这条河道治理要走的路还很长。”新场镇河长办负责人薛斌说。
为了河道的蜕变,新场“治河人”绞尽脑汁:积极响应上海市“十四五”小流域建设规划,成为浦东新区首批小流域试点建设区域,5年来完成了镇域70%的村域覆盖,治理河道700多条段;为打造与新场古镇申遗相匹配的景观河道,镇政府会同浦开集团,投入1000万元进行专项水生态修复;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新场镇政府自筹资金,建设与王桥村、祝桥村等乡村产业(民宿、乡创)振兴相呼应的景观河道。今年,还启动了停滞多年的星级河道创建。

河岸成网红“打卡点”。
持续的投入带来的成效显而易见。随着政府“古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推出,游客在本地逗留的时间更长了,吃完了俚舍的灶头饭,还可以到曹塘小歇喝喝咖啡划划船,当然,图方便的,还能就近到下盐路的开新盐米湾,挑选几袋香甜软糯的“竺桥大米”。或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游览规划:沿着大治河廊道,一路欣赏“桃源新韵”“生态氧吧”“南山雪霁”“金线绣水”等网红打卡点,不用担心迷路,沿途河道的绿化景观带和醒目的滨水慢行步道,就是最好的指向标。

滨水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