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四届文化创新论坛暨2025全国文化创新指数发布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论坛由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中心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支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社会学会协办。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2025全国文化创新指数以及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专题做了研讨交流,会议由中心首席专家俞伯灵主持。

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毛丹教授进行会议致辞。他指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五五规划明确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中心持续推动文化创新指数工作,旨在从研究层面为浙江以及全国各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在2025全国文化创新指数发布环节,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赵瑜教授就全国文化创新指数的发布背景、指数体系构成、分维度结果、发展模式、未来对策进行了详细说明。全国文化创新指数体系由文化创新生态、文化创新模式以及文化创新成效三大维度构成,她指出2025年全国文化创新指数结合新形势与新任务对指数体系进行动态优化,在过去三年里指数结果呈现出基底稳固与动态突破并存的双重特征,未来各地区的文化创新发展策略应重视核心驱动条件与配套要素的匹配,通过因地制宜、核心优先的路径设计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进步。

在主题研讨阶段,各位学者就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专题发表了现象描述、理论解释和实践探索发表了精彩演讲。

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盛世豪发表了从科创新趋势看文化新价值的主题演讲。他通过科创与CBD的碰撞指出新科创空间的嵌入性、融合性与无界性,进一步阐释了科创与人文的融合、科技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强调在以AI、大数据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从社会学理论视角考察了数智时代文化创造力。他从西方的创造力观念演变以及社会学的创造力研究范式出发,指出松文化与紧文化中的个体创造力、组织创造力的不同。

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艺术学院祁林教授阐释了组合型创造力、探索型创造力与变革型创造力的区别,指出在AI对面的“人”更需在组合与颠覆性创造力中做出努力,培养个体创造力,创造人文的未来。

厦门大学福建媒体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苏俊斌教授从伦理维度思考了文化运作逻辑的算法性,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价值选择,提出需要多元主体对文化算法进行治理。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唐娟副教授通过对贵州民族文化数字转型与创新路径的经验性观察,指出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数字技术流量发展与民族本真性保留之间的张力,并将技术赋能与文化主体性发挥的同构过程作为创新的重要路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徐佳阐释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理论演进,她强调中华文明标识的建构路径要在方法论上探索跨学科的“学科间性”,在认识论上探索跨文化的“知识间性”。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教授提出了文化特色之问、文化动力之问、文化场域之问、文化学人之问和文化哲学之问,并从比较学、行动学、生态学、教育学和哲学的跨学科维度对新时代区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系统性问题提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