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最是深秋。
11月16日,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结果将正式揭晓。十余年来,一批批金融人才入选这一被誉为沪上金融“奥斯卡”的榜单,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接力跑的生动注脚。
中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金融便利性、着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造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今年以来,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和扩大开放举措在上海渐次展开。锚定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书写新篇章。
蹄疾步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持续提升
累计成交量逾6000万手,累计成交额逾5万亿元,被纳入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航运市场跌宕起伏,风险管理工具不可或缺。上市两年多来,上海首发、中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品种成交活跃,运行平稳,吸引国内外金融从业者关注。最具创新、年度最佳……海外权威机构对这一创新品种不吝赞美之词。
从引进到引领,这份“硬核”答卷背后,是上海期货市场、航运领域参与者的接力攻关。从航线选择到风险控制,从现货标的到期货合约,来自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团队跨界合作,历时近20年研发这一创新期货品种,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除了航运指数期货,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投入运营、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有序筹建、上海自贸离岸债成功发行……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和扩大开放场景应用清单持续拉长,高水平人才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双向成就”,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点睛之笔。
在岸金融中心与离岸金融中心的协同发展是全球金融格局重构的重要特征。今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离岸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为“走出去”企业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专业机构指出,本次自贸离岸债重启发行的最大特点是“两头在外”,有助于人民币离岸交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再保险中心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在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办公室主任周小全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已吸引26家保险机构入驻,6家境外机构设立了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的机构达128家,其中境内机构94家、境外机构34家,覆盖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再保险全产业链条。
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双轮并进,驱动上海金融要素资源进一步集聚。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2967.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已成为吸引全球资本、定价全球资产的重要平台。落户上海的全球持牌金融机构达1796家,其中外资机构占比约1/3。
服务实体,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
AI时代,GPU以其强大的计算能力成为核心资产。11月24日,被称为“国产GPU第一股”的摩尔线程将启动申购登陆科创板。成立仅5年,这家芯片领域的科创企业在技术自主、生态发展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其IP0充分反映资本市场与产业创新的深度协同。
作为摩尔线程的战略合作方之一,中保投资深度参与其上市进程。“保险资金是耐心资本的最佳转化来源之一,通过深层次、多方位、全周期服务科技创新,长期陪伴科技企业发展。”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飙认为,以多元化投资工具响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保险资金赋能硬科技创新前景广阔。
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配置资源的作用,上海持续健全“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助力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今年10月底,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企业上市,3家新注册企业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值得关注的是,这3家企业均为未盈利企业。
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表示,一系列制度创新,为身处不同赛道的科技创新企业打通了对接资本的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支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是上海金融发展的鲜明特征。
有高度。今年9月,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等5个期货期权品种罕见同时在上期所上市,同样引发市场关注。“对于实体企业而言,期权是比期货更为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两者配合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稳健经营的能力。”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勇说。
有温度。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超大城市,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开出“养老金融特色网点”,探索“大城养老”金融服务创新,打造养老金融标杆项目。上海农商银行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打通助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老年群体提供包括健康关爱、老年大学、农品惠购在内的八项特色服务。“‘好金融’不是只会赚钱的金融,而是越来越有格局和情怀的金融。”上海农商银行董事长徐力表示。
有速度。今年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为多家制造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开展跨境离岸贸易“免审”直通服务,使离岸贸易结算流程从2至3个工作日压缩到了“秒级”,真正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坚持开放,进一步扩大在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力
提升上海金融基础设施面向国际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上海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上海正朝着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加速迈进。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不断重塑,绿色化、数智化重构产业生态,不仅催生大量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新需求,也意味着上海将在诸多“无人区”探新路闯新局。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上海将持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作用,为跨境金融服务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持续开展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产品创新,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
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随着‘十五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入更深层次、更高能级的新阶段,浦发银行将积极参与互联互通等高水平开放进程,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增强对航运、贸易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撑。”上海浦发银行行长谢伟表示,浦发银行将在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把握机遇、展现作为。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唤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教授汪荣明看来,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新兴领域,人才不仅要懂产品、懂市场,更要精通国际金融法律、熟悉合规体系、善于跨文化交流,甚至是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规则制定与博弈。“这种复合型金融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
从跨境金融到绿色金融,从服务实体到赋能科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直在探索新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经历了从1.0版、2.0版到3.0版的演进。”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对此深有感触。在屠光绍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新生、新兴、新型和新质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中心发展新路径,形成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新生态,也要代表新兴经济体,持续提升在全球金融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从“筑巢引凤”到“双向成就”,金融人才引育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余年来共同谱写了一首美妙动听的协奏曲。面向“十五五”,这份“同频共振”还将奏响更嘹亮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