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中心码头全景。

晨雾中,99座岛屿如碧玉般镶嵌在50平方公里的仙女湖的碧波里。俯瞰全域,蒂芙尼蓝色七夕岛、维尼熊粉色爱情岛十分吸睛,汉服NPC与游客的互动趣味十足;泼水节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肆意热舞;露营区年轻人围坐喝奶茶,讲述七夕老街上发生的新爱情故事……

“仙女下凡地”的古老IP如何打动Z世代?山水与文化怎样深度交融?仙女湖创新实践的背后,藏着传统景区自我破局的深层密码。

三生桥。

01

好山好水是最大底气

“现在这湖水不仅养育着鱼虾,更滋养着我们的未来。”新码头渔庄老板毛小勇一边烹饪招牌鱼头饺子,一边感慨。这位在湖边生活大半辈子的老渔民,亲眼见证了仙女湖从“垃圾漂浮”到“水清鱼肥”的蜕变,也完成了自己“打鱼为生—围网包鱼—上岸烧鱼”的人生转型。

很难想到,这个集奇峰、森林、岛屿、曲水于一域的湖泊型景区,曾经是被责令整改的污染重灾区。时光回溯至20世纪末,湖区8家独立渔业养殖单位的密集网箱,如同水上“围城”,过度投饵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靠水吃水”的粗放模式让这片水域不堪重负。

2009年,一场彻底的“生态革命”拉开序幕:仙女湖渔业公司正式成立,统一经营8万亩水面,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欧里镇18座煤矿、59座石灰窑应声关停,96家畜禽养殖场全部拆除复绿,“坚决禁、坚决关、坚决治”的铁腕治理,让仙女湖告别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零收益”的公益,而是“长周期”的投资。景区累计投入1.27亿元,改造7个乡镇污水处理体系,搭建环湖污水收集管网与处理站;创新设立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境。

如今,仙女湖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7%,每年可捕捞水产品五六百万斤,“会仙”牌鳙鱼斩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湖南、广东等20多个省份。

“绿水青山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可循环的发展资本。”这句刻在景区管委会每个人心里的标语,正是仙女湖的发展信条。从“污水围湖”到“白鹭齐飞”,从“生态包袱”到“发展优势”,仙女湖的转型,生动诠释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

花语礼堂。

02

“老IP”也能玩出新花样

“今年七夕节,线下77对新人、线上777对新人,在仙女湖畔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仙女湖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涂满荣说。仙女湖文明实践品牌活动之一的“缘定仙女湖”集体婚礼已连续开展22届。

新人们身着传统礼服,在湖光山色间许下爱的誓言。婚礼现场,按照传统七夕习俗设置了穿针乞巧、投壶猜谜等环节,新人们在仪式中深度体验中华传统婚俗文化的魅力。“在这么美的地方举行婚礼,既浪漫又有意义,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新娘雷雨蕙激动地说。

这是仙女湖深耕“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文化IP的生动实践。从“江口水库”到“仙女湖”,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思路和理念。

1995年,这片水域因东晋文学家干宝《搜神记》中“毛衣女下凡”的美丽传说而得名“仙女湖”,为这片水域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灵魂。真正的突破始于2015年,仙女湖被授予“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

此后,仙女湖连续举办22届七夕文化旅游节,多次与央视合作录制《天下有情人》特别节目,《水上情歌会》获文旅部“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一系列文化盛事,给仙女湖打上了七夕文化烙印。

但是,仙女湖的“七仙女传说”仅停留在“仙凡之恋”的悲情叙事上,刻板的“爱情圣地”标签难以打动“Z世代”,景区长期被困在“有资源、缺灵魂”的困境中。

“我们做过调研,‘90后’‘00后’对神话故事的期待不是说教,而是互动和沉浸。文化不能只是空中楼阁,要让它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江西仙女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雄伟点出了仙女湖的留客秘诀。

爱情一岛。

上午在爱情三岛,情侣可共走“望情桥”,挂上同心锁和爱情誓言,沉浸式体验“仙女奇幻游园会”演绎,中午在仙遇记生态鱼馆品尝“一鱼七吃”的全鱼宴。下午在龙王岛登高望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云雾缭绕时,仿佛置身毛衣女和檀郎相会的云端仙境。傍晚在七夕老街逛文创、打卡拍照,好不惬意。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来看风景,更要让他们来体验文化、感受爱情。”齐雄伟介绍。2024年5月,经过全面提升改造的羽仙岛、七夕岛、爱情岛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1.5小时。

如今,夜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辣妹开唱》等演艺使度假区过夜游客比例提升至36%。“以前游客下午就走,现在要住下来体验夜游项目,”沁庐度假酒店经理黄丽琴表示,“周末的客房提前半个月就被订满了。”

龙王阁。

03

全民共享嘉年华

清晨六点,沁庐度假酒店服务员秀秀在餐厅忙碌;晚上八点,她变身直播间里的“带货达人”,熟练推介景区套票。从最初紧张得说不出话,到现在直播奖励比工资还高,秀秀的转型正是仙女湖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仙女湖,像秀秀这样的“职人”有很多。龙王岛邱姐因为拍摄猴子成了短视频里的“网红导游”,酒店前台变身攻略达人,就连后厨的师傅们也不时客串一把美食主播。这种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让仙女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频频“出圈”。

云织谣号。

几年前,仙女湖还停留在“乘船游湖、拍照打卡”的单一模式,“门票经济”占比高。如今,景区已构建起“生态+文化+数字+产业”的多元体系:以有机鱼为核心的餐饮产业,全鱼宴等网红菜品成为人气担当;以沁庐度假酒店为龙头的住宿产业,周末客房提前半个月订满;以“文旅一卡通”为纽带的区域联动,打通与武功山、明月山等景区的直通车。

与此同时,产业边界不断拓展。景区打造“仙女管家”服务团队,24小时为游客提供行程规划、餐饮推荐等定制化服务;五一“仙女奇幻游园会”打造大型实景剧本杀,“仙有钱”虚拟货币体系让游客“任务换美食”,带动游客停留时长同比增加1.5小时;暑期“仙湖傣境狂欢季”以泼水大战和傣迪盛宴,引爆夜间经济。

“神话的生命力不在于故纸堆里的记载,而在于当下游客心中的共鸣。”当傣族歌舞与电音DJ碰撞,当汉服NPC与二次元主播同框,仙女湖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与潮流共生的“流量密码”。

龙王岛。

产业升级的红利不仅惠及景区,更辐射周边。环湖公路上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带动沿线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有机鱼养殖、加工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国企转型不是‘削足适履’的被动调整,而是‘乘势而上’的主动破局。”从“单一观光”到“多元度假”,从“独自发展”到“区域共生”,仙女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用七年时间完成了用生态筑基、文化破圈、产业共生的三重变奏,奏响了国企转型与文旅升级的时代乐章。

原标题:《“仙女下凡地”也玩儿上了“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