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老师带领“《三国志》研究”课程及21级硕士生第四、第五、第六党支部的同学,对南京市鼓楼区伍佰村丁奉墓、江宁区上坊镇孙吴大墓及万安陵进行了考察,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龚巨平副院长、丁奉家族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保华老师等给予了考察指导。本次考察活动还得到了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江宁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的大力支持。

考察前童岭老师在课堂上的三国史料讲解

考察的第一站为伍佰村丁奉墓,墓葬所在区域位于南京市北郊幕府山南麓,共发现六朝时期砖室墓葬4座,墓葬均为南北向,东西并列分布,从西向东编号为2020NGWM2~5(以下简称M2~5),其中M3即为东吴大将丁奉墓。

墓葬分布平面图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载:“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丁奉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史称“江表之虎臣”。他一生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主,在刀光剑影中亲身见证了三国的风云变幻,最终卒于吴建衡三年(271年)。

丁奉(?-271年)画像

同学们跟随童岭老师及周保华老师进入墓葬所在区域,雨后的地面有些泥泞,但这没有阻挡同学们探索的脚步,午后明亮的阳光重新照进尘封的墓室。

前往丁奉墓的考察队伍

周保华老师按照从M5到M2的顺序依次对墓葬建筑结构、用砖等进行详细介绍,四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前后双室砖墓,其中M5前后室均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前室左右和后室后部设有耳室;M4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带左右耳室,后室券顶;M2、M3砖室为四边券进式穹隆顶,M3前室设有东侧室,且有二次合葬的痕迹。

当同学们随着周老师的讲解来到M3号墓葬,本次考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通过M3出土的买地券及后室二次修补痕迹,可认定M3为东吴虎将丁奉及其夫人的合葬墓。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共鸣,同学们激动地拿出《三国志》《南方的将军》等书,在这里留下一张跨越千年时光的珍贵合影。

丁奉买地券拓本及原文

《三国志》原文与丁奉墓合影

张磊夫《南方的将军》(徐缅译)与丁奉墓合影

丁奉一生骁勇善战,最终位达三公,而M3的墓葬规格却远低于墓主人丁奉的身份。周保华老师指出,这一现象很可能源自这是一处夫妻合葬墓。

丁奉夫人买地券拓本

从出土的买地券来看,“庐江安丰离妃”,即丁奉夫人安葬于太元元年(公元251年),而丁奉则安葬于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和他的夫人相差了20年。而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才发生了让丁奉名声大振的东兴之战,丁奉夫人下葬时丁奉的权位并不高,因此墓葬的规格不高,待丁奉死后便与其夫人合葬,因此才出现了墓葬规格远低于其身份的现象。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中记载:“或曰宝鼎元年十二月,凯与大司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谋,因晧谒庙,欲废晧立孙休子。”传言中这场针对孙晧的政治行动没有成功,自此孙晧对丁奉处处提防,其家人都遭到了贬斥和流放。或许在丁奉去世后,他的家人们没有精力再为他新建一座墓。考古实物与文献的互证为了解孙吴时期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打开了一扇窗口。

离开伍佰村丁奉墓,老师同学们来到此行的第二站——孙吴上坊大墓。跨越历史的兴奋余韵还未散去,同学们便得知了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消息:老师将带领大家下墓考察。

“上坊孙吴墓”文保碑前合影

上坊孙吴墓前对青龙山,背依黄龙山,“前有照,后有靠”,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瓷器最多的孙吴墓葬。芒草婆娑立野径,风过簌簌似龙吟,我们沿着沙石小径向着大墓进发。甫一进入棚屋,天光骤暗,仿佛时空倒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向着芒草深处的大墓进发

据《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墓发掘简报》(《文物》杂志2008年12月刊,总第六三一期,第4-34页)所撰,墓葬为土坑竖穴砖室墓,砖室长20.6、宽10.71米,由封门墙、石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前、后室的两侧对称有耳室,后室的后壁底部还有2个壁龛。令大家感到惋惜的是,墓葬遭到严重盗掘,后部有一直径达6.8米的盗洞,前室的顶部也被施工机械破坏。

墓室外景

顺着墓道下行便至墓门,除东侧的门柱及部分门槛、门楣尚在原处,其余构件或遭盗墓者破坏,或被移至甬道中部,甬道为券顶,长5米。随着最后一缕阳光被切割在门外,一阵凉气扑面而来。

同学们跟随老师“下大墓”

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长、宽约4.5米,墓顶原嵌有覆顶石,四角各雕一个起降用的吊环,中央方框内雕有神兽纹,惜在发掘前已遭施工破坏,现在所见为仿制品。

墓顶覆斗状覆顶石仿制品

前室四角中部距墓底1.4米处各嵌一牛首形石雕,墓室建造时从四个牛首开始起券,形成方弧形圈砌结构,不仅创造了更大的墓室内部空间,更使墓顶抗压强度显著增强。此外,牛首也是摆放灯具的灯台,其中一个壁面残留有烟熏的痕迹。

牛首形石雕

周老师为大家细致讲解墓葬建筑结构

前室中部两侧有对称分布的长方形耳室,均为券顶,随着老师细致的讲解,同学们逐渐深入墓室,通过一段长约1.7米的过道行至后室。后壁底部有2个壁龛,四角距墓底约1.4米处亦有牛首形石灯台,后室中部偏前两侧有对称分布的长方形耳室。

向墓室深处行进

进入后室后部,中央摆放的两组四件石棺座赫然呈现在眼前。木棺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朽坏,石棺座的两端雕凿有虎首与前蹄,石虎虎口大张、神态生动,前蹄上还刻有花瓣形纹饰,即使已经历经千年,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江东猛虎的怒吼在墓室中回响。

虎首形石棺座

童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石虎

空气中浮动着细细的尘埃,同学们在墓室中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每一块墓砖,墓砖上的纹饰静静述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尽管目前墓主人的身份尚未确定,但墓葬规格之高、随葬品之精美,无一不显示出主人身份之尊贵。

当我们从大墓中走出,向着外界明亮的天光拾级而上时,有同学戏称这是“还阳”了,回首向下看,墓室穹窿顶巍巍屹立,风与阳光在此刻与千年前的瞬间重合叠印。考察当天刚好是西方的万圣夜,本次下墓之旅何尝也不是中国中古传统文化的一次“探幽”?

沿着墓道拾级而上

全体成员墓上珍贵合影

秋风吹过墓外的芒草

最后,在芒草深处,我们还参访了一处神秘的“天册元年”墓,秋意渐浓,残破的墓砖缝隙却透出隐隐的绿意,历史的风云已逝,草木却依旧生生不息。

墓砖上的文字与纹饰

在这趟考察之旅的尾声,童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彩蛋环节”,我们来到陈霸先万安陵,在日暮时分感受六朝的余晖。南朝陈开国皇帝陈霸先(503-559年)葬于此,隋灭陈后,隋军大将王颁为报杀父之仇,夜掘万安陵,剖棺焚尸,取骨灰和水而饮,陈霸先浴血奋战取得的天下就此彻底覆灭。

参访万安陵石刻

据《建康实录》载:“万安陵原有华表,后佚;今仅存神道石刻天禄、麒麟各一。”现今,两头石兽已被建亭保护起来,它们造型朴实、线条简洁,虽然头顶的兽角已磨灭不清,其向前迈出左脚的姿态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磅礴之气。

夜色降临时沉默的石兽

暮色将近,同学们围着两座石兽绕行一周,试图透过厚厚的玻璃,寻找到一丝过去的痕迹。两只石兽张口垂舌,似要开口讲述前朝的故事,却只是在无数个这样的黄昏中相顾无言。本次考察在落日的余晖中走向终点,而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向前。

万安陵石刻文保碑前的合影

考察之旅的最后时刻

——————————

摄影:陈思、舒想(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