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梳师院



  在中国保险行业的高管格局中,长城人寿近期凭借别具一格的人事安排,成功吸引了业内目光。

  作为一家具有国资背景的寿险企业,它不仅拥有业内鲜见的“双党委副书记”配置,还在投资领域斩获了令人赞叹的佳绩。

  2025年11月14日,北京金融监管局的批复文件,使得任庆和正式获批担任长城人寿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

  这位早在2022年便出任党委副书记的财务专家,将与总经理王玉改一同构建起公司独特的“双副书记”领导架构。

  高管团队“双副书记”

  配置背后的深思

  长城人寿当下的领导班子呈现出“一正三副”的格局,由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力引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党委副书记这一职务由总经理王玉改和副总经理任庆和共同担任,此种情况在保险行业中实属凤毛麟角。

  任庆和身为财务领域的资深专家,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资质。其职业履历横跨学术、企业财务以及保险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位新任副总经理的职业生涯极具典型性:从长春税务学院的讲师转变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历经北京集团体系内多个关键岗位,最终在长城人寿实现了职级的晋升。

  值得探究的是,自2020年起,任庆和先后担任公司监事、监事会主席、首席风险官等重要职务,2022年四季度开始出任党委副书记,这充分彰显了公司对其能力的持续认可。这种“双副书记”的配置,或许反映出国资股东在加强公司治理方面的特殊考量,也体现了对财务风险管控的高度重视。

  业绩表现冰火两重天

  净利下滑与投资领跑

  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人寿呈上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业绩答卷。受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的影响,公司净利润同比急剧下降70.9%,降至1.5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也出现了5.92%的下滑。

  然而,其投资业绩却格外亮眼:4.65%的投资收益率在行业中位居第10,6.07%的综合投资收益率更是高居第5名。

  纵观长城人寿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其保费规模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从2016年的31.94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60.79亿元。

  但盈利表现波动较为显著,过去15年累计亏损达19.655亿元,这反映出寿险行业在“规模与效益”平衡方面普遍面临的难题。不过,2024年公司实现了5.24亿元的净利润,显示出其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改善。



  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达1659.16亿元,较年初增长21.32%,但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有所降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2.21%,其资本补充情况值得密切关注。

  举牌动作频频背后的投资逻辑

  长城人寿于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着实令人侧目。仅在2025年前9个月,便已完成5次举牌操作。其中,9月对的投资尤为引人注目,持股比例一举达到5%的举牌线。

  这种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与行业整体趋势相契合。2025年,全行业险资举牌及增持次数高达34次,远远超过2024年的20次。深入剖析其投资偏好,可发现三大显著特点:

  其一,对港股市场青睐有加,这与行业整体倾向高度一致;其二,着重关注高ROE、高分红资产,例如公用事业、环保等行业;

  其三,借助权益法核算来优化财务表现。

  华创证券研究表明,险资举牌主要涵盖两类策略:股权投资着重于ROE的提升,股票投资则以追求稳定分红为目标。长城人寿显然对这些策略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其投资组合的调整也充分印证了行业“权益升债券降”的大趋势。截至三季度末,保险业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余额较年初大幅增加1.49万亿元。

  独特治理结构下的发展前景

  长城人寿的“双副书记”架构,在强化公司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衍生出管理协调方面的新问题。

  随着任庆和正式就任副总经理,公司构建起了一支在财务、投资、风控等领域各有所长的领导团队。首席投资官刘文鹏所带领的投资团队表现卓越,有望持续发挥资产端的优势。

  展望未来,长城人寿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如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要求之间寻求平衡;

  二是在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的背景下,确保业务实现稳健发展;

  三是顺应险资加大权益配置的趋势,持续优化投资组合。

  这种独特的治理结构能否转化为公司的发展优势,亮眼的投资业绩能否得以延续,都将成为观察这家特色险企的关键维度。

  在国资股东的支持下,长城人寿或许能够在行业转型期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