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农业现代化。

【本文摘要】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建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首先,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为了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面对庞大的消费需求,要求每年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亿-24亿亩,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建议》中提出“十五五”时期要“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统筹农用地布局优化。”同时,“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4:1,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建议》中多处涉及亿万农民的福祉,比如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再者,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能释放巨大的创造功能和消费潜能。现代化的农业承担着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家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并推进农文旅融合,加快内外贸一体化,促进消费内外联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政策举措。我们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