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再风靡、利润再诱人,也不能置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拿公共安全当逐利的牺牲品。
“500元成本,产出基本能到5000到6000元。”近日,央视财经报道,一则诱人的利润计算公式正让“杀人蜂”养殖与销售乱象蔓延。学名为胡蜂的虎头蜂,攻击性强、毒性大、繁殖力惊人,近年来伤人致死事件频发。而网络平台上一些商家却打着“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噱头大肆兜售虎头蜂及其制品;部分养殖户为追逐暴利,在公共空间养殖攻击性极强的七里游虎头蜂等有毒蜂种;更有蜂业公司负责人公然推出虎头蜂付费养殖培训项目。
据报道,今年6月,云南两名幼童误入养殖区域被蜇身亡。这出悲剧,便是沉痛的警示。这种被利益裹挟的大规模盲目养殖与销售,已然将公共安全当作可以随意透支、谋取私利的筹码,触碰了不可逾越的红线。令人心惊的是,部分养殖户甚至将蜂场设在住宅附近,既无防护围挡隔绝风险,也无警示标志提醒路人,让周边居民及过往群众暴露在“蜂群突袭”的危险中,已然触碰公共安全底线。此外,虎头蜂作为凶猛的肉食性昆虫,还会大量捕食其他昆虫,给生态平衡埋下隐患。
“杀人蜂”滥养暗藏多重风险。必须明确,这种罔顾他人安危与生态平衡的滥养行为,绝非“法外之地”——若因养殖不当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更将面临刑事追责。上述云南案件中,养蜂人已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立案查办。
乱象蔓延,病根何在?核心原因在于相关规定不够完善,导致监管缺乏明确依据,让逐利者钻了空子。当前,我国对虎头蜂等特殊蜂种养殖尚缺乏统一规范,原农业部出台的《养蜂管理办法(试行)》仅对“种蜂”生产经营主体提出依法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要求,未对普通养蜂人提出强制性规范要求。
可虎头蜂与普通蜜蜂相比,毒性、攻击性堪称天差地别,若用笼统的普通蜂类养殖规则来约束高风险毒蜂养殖,根本无法抵御潜在风险。
特色养殖要“养”出效益,更要守住安全底线。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当前,云南、湖南、贵州等省份部分地区已率先破题,明确要求清退或禁养攻击性强、毒性极大的虎头蜂品种,或专门出台养殖管理规范。但这些县市的管理范围有限,各自制定的规范也难以对整个行业形成影响力。后续治理,还需进一步健全统一的毒蜂养殖准入标准和操作规范。
从虎头蜂养殖风靡过程可以看出,诸多环节都需要严加管控,从将高危蜂种养殖纳入严格管控名录,到养殖资质、场地选址、安全防护、应急处置,再到交易流通、制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划定“硬杠杠”。比如,明确要求养殖户依法申领养殖许可证,养殖环境必须封闭可控或远离居民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建立“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品种、数量、来源、防疫情况等关键信息。同时,也有必要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让养殖户既懂“增收门道”,更守“安全红线”。
一个行业再风靡、利润再诱人,也不能置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拿公共安全当逐利的牺牲品。要让蜂业养殖告别“野蛮生长”,眼下首要之事便是为合法养殖划定清晰边界,补齐规则短板、强化监管效力。行业规范了,群众身边安全的底线也就守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