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德方牵头人、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11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

2025年11月17日,北京,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贝尔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后发表声明。视觉中国 图
何立峰表示,中方愿同德方一道,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开启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新篇章,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新贡献。克林拜尔表示,德方愿与中方密切财金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是中德之间三大高级别对话与合作机制之一。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于2015年3月在德国柏林举行,随后两国于2019年1月和2023年10月分别在中国北京和德国法兰克福两次举行高级别财金对话。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孙恪勤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是中德之间最重要的对话机制之一,这一机制对推动双方开展合作,稳定中德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对话是德国默茨政府建立后首次与中国的高级别对话,双方就相关问题充分交流了意见,达成许多共识,推动了中德关系发展。事实证明,通过对话,德方会更清晰认识到同中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建设性关系,才能代表中德之间的根本利益。”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副研究员董一凡则对澎湃新闻表示,此次对话虽然是中德间一次常态化的沟通,但对话的背景比较特殊,对话“给中德关系注入了稳定的力量,巩固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意愿,总体上还是一次很成功的对话”。
对话为中德关系“注入更多稳定力量”
在此次对话中,中德强调双方致力于通过多双边渠道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双方同意加强财金领域合作,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双方致力于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公平、开放、透明、包容、公正、可持续、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德国《时代周报》在会前援引德国财政部发言人的话表示,此次会晤将为两国政府就宏观经济形势和多边合作进行磋商提供契机。而根据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德在此次对话中共达成27项共识,涉及全球经济、多边贸易、中德在财政和金融领域合作、投资、绿色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诸多领域。
孙恪勤分析指出,这27项共识中,既有在宏观层面合作的有关内容,例如双方就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达成一定的共识,也有具体领域展开合作的内容,比如在财政、金融、投资、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他表示,“这次对话应该说意义很大。就像克林拜尔访前表示的,德方愿意和中方进行财金领域交流合作,愿意通过这个对话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当然,何立峰的表态视野更开阔”。
董一凡表示,这次会晤“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他表示,一方面,中德双方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两国“在维护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金融治理改革上存在共识,也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意愿”;一方面,双方同意加强在多个具体领域的合作,“给中德关系注入了稳定的力量,表明双方都在希望将合作关系往更加深化、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德国《世界报》17日称,对于德国来说,中国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克林拜尔与中国副总理会谈长达6个小时,这非同小可。路透社则报道称,“中德呼吁加强经贸联系,结束贸易紧张局势”,报道援引克林拜尔的表态称,“我们应该挖掘潜力,扩大中德合作,希望双方加强各自发展战略对接。”
孙恪勤表示,中德建交以来,两国间建立了几十个多级别、多层次的对话机制,“这些机制对双方交换意见、进行合作,一直在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很多问题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对话渠道去交流、沟通和博弈,这就是对话机制的重要性,也是中德关系中的一个特点。”
“为什么王毅外长前一段时间会谈到反对‘麦克风外交’?”孙恪勤解释道,“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是有对话机制的,你不需要通过媒体来发表对抗性的言论,有问题我们是可以通过对话机制进行交流的。”
中德共同呼吁“公平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到,双方同意“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扩大双向市场开放”。
据德国电视2台17日报道,会谈伊始,中方呼吁加强对话,并鼓励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强调希望与各方共同营造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关于与欧盟的贸易争端,中方表示希望德国能够利用其影响力促进双方关系缓和。据报道,欧盟方面曾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对部分欧盟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因一系列原因出现摩擦和争端,中德、中欧间围绕稀土、芯片、电动汽车、光伏、电信等领域的贸易管制和反制措施不断。11月13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一项动议,同意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查德中之间与安全相关的经济关系”。另据彭博社报道,11月1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一场商业会议上表示,华为等中国供应商应被彻底排除在德国6G网络建设之外。
孙恪勤指出,近年来,中德贸易已经从以前“垂直型互补合作”转向了“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在处理对华经贸问题时,德国的贸易政策“很明显地转向保护主义”,“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低迷,原因很多,既有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短缺,也有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但默茨政府把导致自身经济困难的多方面原因归咎于中国,将中德之间正常发生的企业间或贸易方面的竞争,看成中国对德国不公平的竞争,比如德国政府将华为和中兴等中国公司的产品从5G网络中清除,还要将它们彻底排除在6G网络之外,就是对默克尔政府和朔尔茨政府有关政策的极大否定。”
孙恪勤表示,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与其他经济体的竞争都是难免的,“但不管是在全球层面,还是双方政策层面,竞争一定要在一个法治和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中德其实有各自的产业或产品优势,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彼此经贸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他表示,在多年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德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高度契合,“这种情况下,‘脱钩’肯定是不可能的。”“应该更多地在公平和法治的基础上,走上合作与竞争共存的道路,对双方、特别是德国是有利的。”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克林拜尔表示,在对话中提出中国在钢铁、光伏及电动车等关键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公平竞争正面临风险,工业岗位也受到威胁。”他说,双方一致认为,应共同承担减少此类产能过剩并确保稳定竞争环境。
董一凡对此表示,虽然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公平竞争”,但客观来说,双方“对公平的认知和理解还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也会引发摩擦和问题”。“我们首先要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以对话协商、而不是彼此对抗或者采取保护主义的方式去处理这方面的分歧,”他表示,“通过更多商议来解决彼此的关切,同时做大相应的成果,去维护和扩大中德在合作框架下的共同利益。”
中德关系正面临“稳中有降”挑战
据德国《商报》日前报道,陪同克林拜尔访华的有来自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局长马克布兰森、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以及安联保险和Ergo保险公司的代表等。而在结束北京的行程后,克林拜尔将于本周三前往上海,并与在上海的德国企业进行交流。
这反映出中国市场在德国工商业界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德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德关系的“压舱石”。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美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另据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24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额为57亿欧元,占欧盟和英国对华投资额的45%。
而与中德间火热贸易往来相对应的,则是中德间政治层面交往的“略显冷清”。德国媒体称,克林拜尔的访华行程本是一次常规安排,但由于此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访华行程临时取消,让克林拜尔成为默茨政府首位访华的部长,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德国《商报》称,此次访问的意义重大,远不止于金融方面。
事实上,瓦德富尔取消访华一事,在德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担忧。德国媒体称,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任内,每年都会访问中国,而且每次除北京之外,还会访问一座中国其他城市。如今,默茨政府已上台半年,不但外长访华被取消,他本人访华的有关事宜也迟迟无法敲定。
“时代虽然已经不同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中国保持市场层面和政治层面的接触依然至关重要。然而,默茨和瓦德富尔却决心已定,不再为了保持这种接触而不惜一切代价。”德国《世界报》日前报道称。
董一凡分析称,从战略层面来说,德国自身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当前欧洲的地缘政治局势,“一方面是美国,一方面是俄乌,这都是在其对华政策中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德国作为欧洲大国,肯定也要与欧洲现在主流的立场保持一致,“当然会对中德关系造成一定的限制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特朗普政府带来的变化,德国也很重视与中国在经贸领域和其他更广泛领域的合作,”董一凡表示,“所以默茨政府会审慎地管控两国间的分歧,保持一种务实的、愿意对话的态度来处理对华关系。”
孙恪勤则指出,受俄乌冲突、美国因素、中德间合作与竞争共存等因素影响,默茨政府上台后,中德关系确实出现一些问题,竞争面在增加,存在“稳中有降”这么一个局面,“但这个不是无解的,从中德关系发展历史看,也有过几次大的波折,但都没能阻止双边关系继续向好发展,原因在于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他表示,中德在很多领域都拥有合作的空间,“所以这次克林拜尔访华,就是力求在沟通基础上稳定和推进中德关系向前发展。”
孙恪勤表示,中德关系历史经验表明,高层交往、对话交流、管控分歧、扩大合作,是推动双方关系的成功经验。中德关系发展对中欧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相信,中德关系渡过种种暗礁之后,会走向一个新的、往上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双方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建交以来双方合作竞争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这需要德方与中国相向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