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上海西岸,艺术活动次第展开。龙美术馆(西岸馆)近日带来“10——60”等三场当代艺术展,涵盖跨半个世纪的全球当代艺术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项目,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与空间体验,展出包括出生于1915年的美国抽象艺术名家罗伯特马瑟韦尔以及赵无析、陈逸飞、罗中立等的作品。

“10——60”展览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据悉,“10——60”是一场以馆藏及私人收藏为基础的跨国籍大型展览。展览以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近500位艺术家代表作品为核心。精选近200件作品展出,并以“一人一作”的形式,编撰画册。

展览分为“抽象之思”和“具象之途”两个板块。欧美现代主义的抽象实验、亚洲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均有所呈现。

“10——60”展览现场图,“抽象之思”板块

“抽象之思”位于美术馆一楼展厅,展出绘画、雕塑和装置等作品,强调色彩、线条与材质的视觉实验,呈现艺术家对形式、媒介及精神空间的探索。战后欧洲与美洲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废墟重建后的形式革命,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反映出跨文化的交流与实验精神。观众在展厅中可以感受到从潜意识书写到几何形构的多样表达方式,体验抽象艺术的视觉张力与精神深度。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中年纪最长的可能是出生于1915年的罗伯特马瑟韦尔,他是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哲学背景与艺术实践结合著称。他早年学习哲学与美学,自学绘画后成为“纽约画派”最年轻的成员,作品融合超现实主义、欧洲现代主义与东方书法元素。

罗伯特马瑟韦尔(美国,1915-1991),《无题 (挽歌)》,约1962年,布面油画板,50.275.6 厘米

另一位“10”艺术家是出生于1919年的皮埃尔苏拉吉,在此《绘画 222157厘米, 1979年8月31日》以其标志性的黑色构成强烈视觉场域。作品通过不同方向与密度的笔触,使黑色在反光中呈现层次变化,在光线作用下形成具有空间深度的“黑之光”,体现了苏拉吉对色彩、材质与精神性的统一追求。

皮埃尔苏拉吉(法国,1919-2022),《绘画 222157 厘米, 1979年8月31日》,1979年,布面油彩,222157 厘米

而后,1920年出生的赵无极作品《1.12.64》则展现了其六十年代典型的“狂草式”抽象表达。

赵无极(法籍华裔,1920-2013),《1.12.64》,1964年,布面油彩,13089 厘米

与赵无极异曲同工,韩国艺术家李禹焕以其1977年的《从线》呈现“物派”艺术的精髓。作品以矿物颜料与胶水在画布上反复拖曳成垂直线条,通过节奏、痕迹与呼吸般的秩序,使绘画成为一种“行动与时间”的记录,体现艺术家对东方哲学与物质关系的持续思考。

李禹焕(韩国,1936年出生),《从线》,1977年,布面矿物颜料 胶水,112145.5 厘米

余友涵(中国,1943-2023),《圆87—2》,1987年,布面油彩,133134 厘米

“具象之途”板块中,不同于抽象板块,具象作品强调现实经验与社会、历史、心理的关系,这一板块的作品以精湛的写实技巧叩问历史真实与虚构,部分作品通过隐喻或象征呈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部分作品将社会现场直接融入画面,探讨身份、权力与文化关系。同时,呈现20世纪以来不同文化背景中具象艺术的持续演变。

“10——60”展览现场图,“具象之途”板块

陈逸飞1987年的《长笛手》以古典主义与照相写实主义相结合的技法,表现出女长笛手演奏时的姿态与气质,也构建出一种戏剧性的安静情绪,是艺术家代表作之一。

陈逸飞(中国,1946-2005),《长笛手》,1987年,布面油彩,173173 厘米

罗中立名作《父亲》的姊妹篇《春蚕》也在这一板块展出,画中的农村老妇,拿着一簸箕的春蚕,在细心调理,老人缕缕的银发和双手暴胀的青筋被细致刻画,表现其劳动的辛劳。

靳尚谊1981年的《夏季牧场》以其清晰的造型结构与宁静的色调,延续了艺术家在“人物写实”中的语言探索,同时折射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绘画中对于光、结构与主体性的重新审视。

靳尚谊(中国,1934年出生),《夏季牧场》,1981年,布面油彩,7654.8 厘米

意大利贫穷艺术代表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的《电视》(1962–1983)则以镜面不锈钢结合丝网印刷的方式,将观众的影像与画面融为一体,使观看本身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体现了对物质、观者与现实关系的持续关注。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意大利,1933年出生),《电视》,1962至1983年,镜面抛光不锈钢 丝网印刷,120125 厘米

通过两大板块的对照呈现,“10——60”为观众提供了理解20世纪及当代艺术发展的多维视角。展览不仅展示了抽象艺术语言的演进,也体现了具象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自我革新。空间设计上,展厅布局让观众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流动,形成视觉和思维的交错体验,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与观众互动的节点。

张恩利(中国,1965年出生),《挖土豆的人》,2023年,布面油彩,210350 厘米

同时开幕的展览“杨伯都:黑鹰,白鹰”和“关音夫:2718kg”,前者展出艺术家“在美术馆”“丛林”“潭”“石窟”等系列作品,后一展览则基于艺术家对物质的考量进行创作与呈现。

展览信息:“10——60”,展期:2025.11.13 - 202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