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其发展壮大至关重要。日前,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痛点,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纲领方向。
建议提到,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建议还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纳入“各类经营主体”中同时进行部署,强调“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
民企和国企应被同等看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告诉界面新闻,不应以所有制作为划分标准,而应依据企业大中小规模来考量,以摒弃所有制偏见,公平公正地看待各类企业。
界面新闻还注意到,针对涉企执法监管方面,建议指出,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此外,建议还提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总体来看,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十五五’规划中关于民营经济表述进步明显。”丁长发指出,规划基本针对当下民营经济的“疑难杂症”精准施策。

丁长发表示,规划明确提出,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确保民营经济能够平等地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切实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对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然而,他同时强调,规划的落地实施才是关键所在。
法治是民企的“定心丸”
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其中民营企业超5800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
另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由6家增加至36家,民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并且在排名前十位的国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7席。
从社会贡献度来看,民营经济吸纳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程中,共有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产业投入超过1100亿元,惠及超过18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十四五期间高度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特别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出台,为广大民企带来定心丸。
据央视新闻报道, 五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制定修改民营经济促进法、公司法、反垄断法等法律115件次,制定修改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行政法规158件次。同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对全部现行600多部行政法规开展集中清理,统筹开展涉企不平等政策和法律法规清理,为建设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在多举措为民营主体松绑减负的同时,也需意识到,“公平”“有序”仍是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
界面新闻注意到,过去,民营经济相关规章制度分散于民法典、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众多法律以及各类意见措施之中,难以形成统一性,导致实践中的政策执行效果参差不齐。
在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以“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为原则,共26处使用“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进一步强调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治保障民营经济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民营企业实现长效发展的‘定心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告诉界面新闻,“十五五”规划,首先将落实民促法放在首位,从法律上强调我国对民营企业的保护。
对比“十四五”规划提到的,“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等表述,“十五五”规划更强调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此外,“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十五五”规划更细化为“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并“防止和纠正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
聚焦民企当下痛点
民企、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边界划定与良性互动攸关民营经济枯荣。
刘俊海指出,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中经常处于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窘境。距离平等保护民企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就市场准入而言,隐性壁垒司空见惯,在高利润率行业与垄断行业“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尤其突出。
刘俊海举例,民企在市场准入方面面临诸多有形无形的“卷帘门”“玻璃门”与“旋转门”。一些地区与部门擅自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在许多重大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民企即使有实力,也难以中标。
此外,不少民企寄人篱下,屈居国企总包商的下游分包商。不少民企被迫自费垫资建设,而有些融资又源于国企高利转贷的借款。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8条规定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经常处于悬空状态。
为提振投资信心、助推民企发展,刘俊海认为,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平等地位原则。此次十五五建议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纳入“各类经营主体”中同等进行部署,不论“地位”,强调“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发展”。
此外,民间投资下降也是目前民营经济出现的问题。统计显示,多年来,中国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更明显低于国有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比已降至50%以下。
丁长发告诉界面新闻,民间投资面临政策多变、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如一些民营企业在西藏投资水电站等项目,因政策调整导致投资受损;某些地区招商引资因当地政策变化,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针对民间投资占比下降,“十五五”规划要求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增强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增长动力。
界面新闻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1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3项具体政策,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述措施指出,铁路、核电、水电、输电通道、油气管网、供水等由国有资本主导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此次政策一大亮点在于,它明确了可参与的重点领域,并量化了具备条件的项目持股比例。
此外,民企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难题。丁长发指出,十四五规划曾提到, 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对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发债一视同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但在执行过程中,常见评级机构不公正,导致信用评级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真实情况,进而影响融资成本。
“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一直都是个难题,其中既有企业规模不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等原因,也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贷款意愿不强、信息共享的渠道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有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友坤在中纪委网站的一篇文章《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表示。
陈友坤建议,应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帮扶力度,聘请第三方机构指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并建立对企业发展状况的长期跟踪机制,搭建企业、第三方、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渠道。
丁长发则认为解决民企融资难题可以发展中小民营银行以及提升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效能。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宋征此前曾通过调研发现,融资难、融资贵,往往对应的是银行“不敢贷、不愿贷”。宋征建议,政府应加强引导,完善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给银行注入“敢贷、愿贷”的底气和动力;银行要持续强化研究能力,不断深化对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增强“会贷、能贷”的本领。
如何提振民企信心?
“‘十五五’期间,预计我国民营经济将呈现一系列重大趋势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望迈上新的台阶。”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预测十五五时期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八大趋势时表示。
连平表示,十五五时期,为有效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信心,需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司法系统、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等各类主体共同努力、协力配合。
具体措施可包括强化财政政策扶持民营经济的力度,提高货币政策支持民营经济的精准度,支持民营企业进军更多投资和消费领域,加快实施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全面支持保障,引导和促进更多民营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构建和提升多市场、多层次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政企沟通与政策监督落实,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等。
刘俊海则表示,平等保护是提振民企信心的后盾支撑。在执法层面,他指出,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坚决遏制 “远洋捕捞” 等趋利性异地刑事司法乱象,从源头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此前据界面新闻报道,遭遇“远洋捕捞”的企业,常见的案由有诈骗、开设赌场等。例如,黑龙江鸡西网络交友诈骗案。该案所涉公司运营多款社交软件,用户1000多万。在鸡西市只有一个报案人且有钓鱼执法嫌疑的情况下,鸡西公安于2022年立案,将个别用户涉嫌诈骗案件牵连扩大为平台公司涉嫌诈骗案,跨省到深圳抓走公司创始人尹某及高管、员工共27人,指控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
此外,针对民营企业易遭遇的违法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损害问题,刘俊海表示,各级司法机关需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以规范公权力运行。各级法院应对各类民营经济纠纷案件都要依法开门立案、凡诉必理,落实快立案、快审理、快判决、快执行的 “四快” 要求,实现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与精准保护,确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同时,为预防冤假错案,各级法院必须确保有错必纠、有冤必伸。此外,还需建立对诚实善意法官的合理容错制度。“市场会失灵,但司法权不会失灵。”刘俊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