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刻有“滇王之印”的纯金印章,如何揭开一段被尘封两千年的历史?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上的祭祀场景有何寓意?11月1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年度大展“印证滇国——云南古滇文明特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通过200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70年来的丰硕成果。作为中海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览第三展,也是上海首次系统展示古滇国考古发现。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边疆滇池一带的古国,滇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共分为“失落重现”“滇土滇人”“神祇世间”“冲突融合”“滇魂汉风”五大篇章,以“印证”为核心意象,从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出土的“滇王之印”出发,从多重维度探寻辉煌灿烂的古滇文明,呈现古滇国融入华夏的历史进程,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025年正值晋宁石寨山首次考古发掘70周年。展览集结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头、晋宁河泊所等十余处重要考古遗址,系统展示滇文化考古70年来的丰硕成果。200余件古滇文明代表性文物珍品中,一级文物29件,珍贵文物占比逾七成,众多青铜重器均为首次来沪展出。唯一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展现神秘信仰的祭祀场面贮贝器,异域风情的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可爱又不失威猛的立犬铜狼牙棒,构思巧妙的手形銎铜戈……呈现古滇青铜文明独特的风貌。

展览现场

“滇王之印”揭开古滇国历史

据史籍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云南曾经有一个强盛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史册后不久,“滇”却从正史中神秘“消失”,再无详述。滇国真实存在吗?滇文明为何戛然而止?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军南下征伐,兵临滇境,滇王归顺汉朝,被赐予“滇王王印”,继续统领滇人。1955年晋宁石寨山滇国王族墓地的发现,考古出土的“滇王之印”,印面篆刻“滇王之印”四字,与《史记》相印证,是古滇国历史最重要的物证。

西汉“滇王之印”(复制品)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印出土,传说成真。这枚印章纯金质地,蛇形印钮,印面凿刻“滇王之印”四字,印证了《史记》中汉武帝设益州郡、赐滇王王印的记载,是古滇国历史最重要的物证。

西汉“滇国相印”封泥(复制品) 云南昆明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 原件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方寸之间,“滇国”初现。这枚“滇国相印”封泥是中央王朝经略西南边疆的珍贵物证,是“滇国”之名首次出现在出土实物上。“相”则是汉王朝在滇国设置的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孔雀盖提梁铜壶 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 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东汉孔雀盖提梁铜壶 (局部)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铜壶栖雀,滇韵汉风。铜壶盖顶铸开屏孔雀,羽冠高扬,尾翎华美;壶身配龙形提梁及衔环铺首,形制承自中原。滇地孔雀与汉式器形完美相融,既是艺术审美的碰撞,更是汉滇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

西汉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舞姿飞扬,金辉流转。两位高鼻深目的舞者执盘而舞,身姿矫健,衣带生风。其容其装异于滇人,或是远自北疆的“塞人”。整件扣饰充满异域风情,是多元文化激荡的璀璨结晶。

西汉压花牛首纹金剑鞘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金鞘耀目,牛首威严。这件剑鞘由黄金压制而成,分为三段,上段的压花牛首纹样融合了滇地风尚与草原气息,既彰显持剑者尊贵身份,亦见证古滇与北方草原文明的艺术交融。

专家介绍,滇国的历史及其发现过程是“考古证史”的典型案例。从“滇王之印”的出土,到近年来河泊所遗址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史籍记载与考古资料越来越清晰地勾勒出滇国从王国至郡县、自边陲入华夏的历史轨迹,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中一个生动具体的地域样本。展览也清晰呈现了古滇国从独立发展到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云南青铜艺术的巅峰

滇是青铜的王国,其青铜文明高度发达,代表了云南青铜时代的巅峰。有别于中原青铜系统,古滇青铜器奇异神秘、极具特色。不同于中原的后母戊鼎、曾侯乙的编钟礼乐、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滇人通过高超的冶铸技艺、写实的表现手法,将社会生活立体铸造在背铜器上,既有表现宗教祭祀、战争杀戮等场景,也有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生产场景;青铜器上大量的动物塑造生动写实,人物铸造则复原古滇人的形象。

西汉手形銎(qing)铜戈 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巧手铸兵,生杀在握。这件铜戈被铸造成手握短剑的奇特形态,它并非普通兵器,而是象征权力与地位的仪仗礼器,在古滇遗存中仅见三件,见证了滇人超凡的艺术想象力。

西汉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局部)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策马疾驰,狩猎正酣。这是目前仅存的四件叠鼓形贮贝器之一,器盖上雕铸生动立体的狩猎场面,骑士策马逐鹿,猎人持矛合围,犬、兔奔腾其间,堪称古滇青铜技艺巅峰之作。

西汉宴乐祭祀铜贮贝器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宴乐歌舞,欢腾不息。乐舞是祭祀中沟通人神的重要仪轨,也是滇人抒发生命热情的艺术表达。铜鼓鼓面歌舞正酣,鼓胸牛马成群,鼓腰镌刻“籍田”盛典,三重画面相映,勾勒出滇人乐舞祭祀的生活长卷。

西汉祭祀场面铜贮贝器 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局部) 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祭柱擎天,春祈岁稔。这件贮贝器仿铜鼓形制,器盖中央立喇叭形祭柱,三十五人物环柱而行,在乘坐肩舆的滇国贵妇主持下,春耕祭祀与集市贸易活动正如火如荼。

西汉房屋模型铜扣饰 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干栏为基,井干为室。这件精巧的房屋模型整体为干栏式结构,分上、下两层,二楼中间为单井井干式楼室,刻画出古滇人的住宅形制。

西汉持伞男铜俑 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恭持华盖,随侍幽冥。这是滇国特色的高等级随葬明器,男俑作跪坐持伞之姿,真实再现了滇人形象与服饰,出土时成对置于棺木两端,似为守护及导引神灵之意。

此次展览布展充满特色。展厅中,时空折叠,古今交汇。五大篇章环环相扣,结合声光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多元展示手法,引导观众在探索中完成对古滇文明从未知到认知、从迷雾到印证的全过程,亲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发现之旅。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2026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