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AI 领域的市场氛围可谓混乱。一方面,行业中最狂热的 “支持者” 仍坚称 “盛宴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一些颇具影响力的 “参与者” 却已在收拾离场,或早已退出。
以英伟达(,股票代码 NVDA)为例 —— 它不仅是 AI 热潮在金融与文化层面的象征,更具体地说,是 AI 转型及整个科技行业的核心支柱。
这家芯片制造商的股价今年以来累计上涨近 40%,但近期蔓延的 AI 焦虑情绪已使其股价从 10 月高点回落逾 10%。与此同时,那些被散户投资者视为 “实际风向标” 的知名投资者,正纷纷减持英伟达股票。本周披露的财务文件显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旗下对冲基金 Thiel Macro 在第三季度清空了英伟达持仓,这一动作凸显出 AI 相关股票普遍面临的集体不安情绪。(需注意,蒂尔是帕兰提尔(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而帕兰提尔与英伟达一样,均处于 AI 领域的前沿阵营。)
并非只有蒂尔在减持。上周,集团(SoftBank)宣布已以近 60 亿美元的价格清空全部英伟达持仓。尽管套现资金大部分将用于为其他 AI 领域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但这一操作仍对英伟达的市场地位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些减持行为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散户投资者往往会参考这些知名投资者的动向 —— 若前者纷纷效仿减持,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AI 领域大规模撤资” 的市场叙事。不过,我们也无需过度渲染这一情况:两家知名基金清空英伟达持仓,远算不上对其致命打击。即便受近几周市场恐慌情绪影响,英伟达的市值仍维持在 4.5 万亿美元(此前曾突破 5 万亿美元)。
尽管 AI 领域的市场情绪趋于紧张,但该板块仍是盈利空间可观的投资方向。只不过,对冲操作、细微分歧与不确定性正逐渐渗透到市场中。
此次市场退潮的背景,是人们对 AI 领域投资进行更广泛的重新审视,且怀疑态度明显升温。尽管数十亿美元规模的交易连续数周占据新闻头条(且热度仍在持续),但其往往存在 “循环性” 特征 —— 基础设施供应商向客户注资,而客户随后又向这些供应商采购更多硬件。这种模式引发了关于 “高风险关联交易” 的争议,也加剧了 AI 泡沫形成的风险。
这一背景使得今日晚些时候发布的英伟达财报更具 “定调意义”。
格伦梅德(Glenmede)投资策略与研究主管贾森・普赖德(Jason Pride)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作为标普 500 指数的重要成分股,英伟达的财报结果很可能对企业投资趋势及 AI 相关支出趋势具有更广泛的启示意义。”
对部分观察人士而言,即便英伟达本季度业绩表现亮眼,也可能引发更多审视。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及上调的未来展望,或许只会让英伟达的质疑者更加坚信 “AI 领域支出已过度”。在这一 “风向标” 股票发布财报后,市场短期内可能确实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但无论本季度业绩好坏,单靠一次财报既无法平息关于 “AI 泡沫” 的讨论,也不会改变 AI 转型的整体大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