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达尼伊尔・博伊科和安德烈・蒂林而言,创立 Onepot AI 的想法,源于两人共同经历的一种困境。
“药物研发领域的出色构想,往往并非受限于生物学层面,而是卡在了合成环节,” 博伊科在接受 TechCrunch 采访时表示。合成,即通过化学反应创造新分子的过程,类似食谱烹饪或乐高拼搭 —— 小分子、原料如同零散的乐高积木或食材,需通过组合形成完整的 “拼图”、一道菜,或是更复杂的大分子。
正如人们可能想到的那样,要创造这些用于构建更复杂分子的小分子,难度相当大。
博伊科目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领域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生(他曾在俄罗斯一所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在他看来,这一困境意味着:药物研发人员(负责监督药物发现与开发的科学家)会因某些药物所需的化学分子合成难度过高,而放弃一些极具潜力的研发方向。
“这些化合物甚至连被测试的机会都没有,” 博伊科告诉 TechCrunch。
而蒂林(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在药物研发计算流程领域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药物研发行业的滞后性。“模型能在几小时内生成研发思路,但实验室要跟上节奏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他向 TechCrunch 解释道。
“我们都意识到,当前行业正将大量资金投入分子设计领域,却几乎忽视了‘如何实际合成分子’这一更棘手的问题,” 博伊科表示。他进一步指出,这一问题还涉及地缘政治层面 —— 全球供应链正变得脆弱,美国与中国再次陷入贸易战及创新竞争之中。
“答案很明确,” 博伊科说,“小分子合成技术需要在美国从零开始重建。”
于是,博伊科与蒂林携手创立了 Onepot。该公司不仅拥有小分子合成实验室 POT-1,还开发了人工智能有机化学家 “菲尔”(Phil)。“菲尔” 可协助开展实验分析,为早期商业合作方加快化合物合成流程。这些合作方包括目前正在测试其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与制药企业。
11 月 19 日(周三),Onepot 正式结束 “隐形模式”(未公开运营状态),并宣布已筹集 1300 万美元资金,其中包括种子前资金,以及由风投公司 Fifty Years 领投的种子轮融资。
“目前,制药公司与生物技术公司要么在内部组建完整的化学家团队,要么与海外的合同研究组织合作,” 蒂林在谈及分子合成流程时表示。即便如此,人类化学家要合成一种化合物,往往需要数月研究,成本高达数千美元。
这一过程涉及大量反复试验 —— 研究各类化合物、收集生物活性数据、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整理毒理学报告,再确定下一步实验方向。“这里的主要限制因素并非化合物测试,而是首先要能合成出这些化合物,” 蒂林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过程压缩至几天内完成。”
蒂林介绍,Onepot 的产品逻辑相当简洁:公司拥有一份可合成分子的目录,客户从中选定所需化合物后,Onepot 会通过自身技术合成分子,再将其运送给客户,供客户用于自身实验(运输的实体产品形式包括干燥化合物,或装在培养皿、小瓶中的溶液)。
而产品的后端技术,正是博伊科与蒂林的核心发力点 —— 他们深入剖析化学合成的难题,寻找能相互作用的分子组合。两人还建立了一座实验室,让大型语言模型(LLM)智能体能够获取所谓的 “分子合成配方” 进行训练,从而让智能体也能判断哪些组合在化合物合成中可行、哪些不可行。
“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我们会记录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蒂林表示,这包括追踪温度变化,以及准确记录为生成化合物而添加到混合物中的各种原料。“不会遗漏任何信息,即便十年后有人想重复这些实验,也能顺利实现。”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 AI 智能体提出的假设,源于真实世界的实验数据,而非通常从互联网上挖掘的文献数据。
博伊科称此次融资过程 “十分紧张”,并表示他们是通过他人介绍结识了领投方。“原本计划的短会,最后变成了长达数小时的白板讨论,主题围绕合成技术的产业化,” 博伊科回忆道。参与此次融资的其他投资方还包括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Khosla Ventures)、Speedinvest 风投、OpenAI 联合创始人沃伊切赫・扎雷巴(Wojciech Zaremba),以及首席科学家杰夫・迪恩(Jeff Dean)。
新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在旧金山建设第二座实验室,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团队规模,并升级化合物发现引擎。在业务层面,博伊科与蒂林将药明康德(WuXi AppTec)和 Enamine(乌克兰化学试剂公司)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总体而言,博伊科与蒂林希望能将药物研发速度至少提升一倍,并有望改变人们对 “化学可能性” 的认知 —— 探索那些科学家曾认为 “无法触及” 的 “特殊” 化学领域。
“我们不仅在加快药物研发速度,还在拓展药物与材料的设计边界,” 博伊科说,“那种我们尚未发现的药物,或许早已存在,正等待我们去找到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