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1日,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孙雨林门户——巴西贝伦,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此拉开帷幕,近200个国家、数万名代表齐聚,商讨人类如何在一个变暖的世界中,实现“有气候韧性的繁荣未来”。
本届大会恰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被视为全球气候治理从承诺走向执行的“关键检验点”。
万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他们将更深度地推动跨界对话、行业生态平台与桥梁构建,通过COP30系列深度报道、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案例、行业2030气候行动规划、面向公众参与的气候公益展等形式,继续提升各界对国际气候议题的关注度和声量,积极向国内宣传COP大会对民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意义,提升我国公众和社会组织对COP大会的理解和认识,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气候议题进展。

万科公益基金会关注COP的11年历程
从华沙出发
今年是万科公益基金会关注COP的第12年。
2013年,波兰华沙COP19。那是中国民间力量系统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起点。
那一年,万科公益基金会首次协助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在COP会场支持举办“中国角”,并在“企业日”边会中组织中国企业发声。时任理事长王石率领一批中国企业家的到来,成为那届大会中国代表团之外的一抹亮色。
“我们不只是来听会的,是来展示中国企业家如何行动的。”一位当年随行的企业代表回忆。那场边会上,来自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中国企业首次在COP舞台分享了各自的减排实践。

2014年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雪豹红外相机照片
同年,基金会与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发起“珠峰雪豹保护计划”,将气候行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这一跨领域协同的思路,成为其日后工作的鲜明特色。
一年后的秘鲁利马COP20,王石发起“中国企业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盟”(CTeam),明确提出“让企业家成为气候行动的引领者”。这一平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企业界气候行动从“参与”走向“联合”。
巴黎到马德里
2015年,法国巴黎COP21。那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家在COP舞台上的一次集体亮相。
王石率领来自17个行业的90余位中国企业家代表出席“中国企业日”活动,参与“中欧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对话会”。那一年,响应CTeam低碳倡议的中国企业达到1385家。
“巴黎大会前后,国内企业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一位长期参与COP的企业家表示,“CTeam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企业相互学习、与国际对话的平台。”

2018年9月,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CTeam、阿拉善SEE基金会、能源基金会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共同发起和签署“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倡议书,建立“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平台网络
接下来的几年,万科公益基金会的COP参与不断深化。2016年摩洛哥马拉喀什COP2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代表20多万家纺织企业加入CTeam倡议;2017年德国波恩COP23,30多位企业家及行业协会代表出席边会,覆盖企业数量达45万家;2018年波兰卡托维兹COP24,CTeam联合多家机构发起“中国企业气候行动”(CCCA),代表企业数量突破100万家。
数字背后,是中国企业气候行动的规模性拓展。从纺织业到房地产,从新能源到生物科技,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气候变化纳入企业战略。
2019年马德里COP25期间发布的《2019企业气候行动案例集》中英文版,系统总结了中国企业的实践智慧。同期发布的《连锁企业行动指南》影响覆盖38万家店铺,将气候行动延伸到商业末梢。
疫情下的格拉斯哥
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COP26。疫情下的国际会议充满挑战,中国民间力量的参与却实现历史性突破。
万科公益基金会与CTeam在大会边会区独立设立“中国企业馆”,运营12天,举办39场边会,邀请超过200位嘉宾。“那几乎是一场‘会中会’。”一位参与组织的工作人员回忆,“从气候投融资到社区碳中和,从能源转型到南南合作,我们想展示中国气候行动的广度。”

COP26中国企业馆边会活动
中国企业馆的出现,被业内视为中国社会组织在COP平台上独立办馆的“破冰之举”。在国际旅行尚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各界持续投身气候行动的明确信号。
从企业到社区
2022年,埃及沙姆沙伊赫COP27。“中国角”首次设立“社区日”,万科公益基金会主办“社区废弃物管理”和“近零碳社区建设”两场主题边会。
这一转变意义深远。“气候行动最终要落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在边会上表示,“社区是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的关键场域。”

COP28万科公益基金会展位图片
与此同时,基金会在COP绿区继续支持CTeam设立中国企业展厅,为十多家中国企业的绿色低碳产品提供国际展示平台。从技术创新到产品落地,从企业战略到社区实践,中国气候行动的叙事变得日益立体。
2023年阿联酋迪拜COP28,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展示更加多元:UN展区呈现故宫零废弃、雪豹保护、碳减排社区等项目;“蓝区”生物圈三号解决方案馆内的梅沙碳中和快闪活动,以互动方式让国际观众体验中国社区的低碳实践。
据统计,那一年有近10万参会观众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万科公益基金会展示的工作成果。
巴库的新角色
2024年阿塞拜疆巴库COP29,万科公益基金会的角色再次进化。
除了在中国角参与支持5场主题边会、组织UN会场边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和举办成果展外,基金会首次受邀在国际场馆——亚洲气候解决方案馆发表演讲。
更具突破性的是,基金会成功推动6家中国社会组织参加COP大会,并支持其中5家申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资格。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中国气候故事讲述者社群生态圈。”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发展负责人表示,“只有让更多元的主体具备国际对话能力,中国气候行动的故事才能被更全面、真实地传达。”
从最初带领企业家,到如今赋能社会组织,万科公益基金会的COP参与策略已从“展示成果”转向“培育生态”。
从气候行动到全球治理的中国民间智慧
回顾这11年,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浮现:从参与主体看,实现了从企业家到行业协会,再到社会组织的扩展;从行动内容看,实现了从企业减排到行业转型,再到社区实践的深化;从国际角色看,实现了从旁听到发言,从参与到共建的升级。
“2009年王石等三位企业家代表100家企业发布低碳宣言时,可能没想到15年后会有百万企业参与其中。”一位长期观察COP进程的专家评论,“万科公益基金会这11年的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民间气候行动发展的缩影。”
2025年巴西贝伦COP30期间,万科公益基金会表示将继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化赋能、南南合作等领域深化探索。
“气候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万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愿景,为全球气候目标贡献更多中国民间智慧和力量。”
十二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华沙到贝伦,万科公益基金会的COP旅程,正伴随着中国民间气候行动的浪潮,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