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让人愤怒的从来不是一句话,而是谁有资格说。"
关注我的老粉应该都知道,我的本职工作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的日常里,经常涉及一项艰巨又复杂的沟通任务:理解来自不同角色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并在各方之间完成精准的 " 信息互译 "。
基于这个专业视角,今天我想重新解读最近两则引发热议的社会商业新闻:
一则是千万粉自媒体网红博主 " 影视飓风 Tim" 去上海相亲角的经历。他的视频分享后引发了网络两极分化的讨论,甚至招致部分网友怒怼。
另一则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南极度假期间,写了一份内部员工激励信。这份信却被部分员工和网友吐槽," 脱离现实 "、" 画大饼 ";总体来看也算翻了车。
看似无关的两件事,却在网络舆论场产生了相似的传播反应。
一、Tim 与俞敏洪事件的另一种解释
为了解事件始末,我翻看了一些媒体文章解读,主流观点大致集中在以下两种:
1. 富人和成功者 " 何不食肉糜 ",网络部分群体反感这种精英式的傲慢。
2. 内容创造本意可能不坏,但两人忽略了普通人的现实压力,缺乏深度共情力。
这两种观点有道理,但我想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不那么情绪化、但更接近真相的解释。
引发公众情绪的,或许既不是内容本身,也不是表达者本身,而是民间部分 " 叙事权 " 正在重新分配。
一个富二代去相亲角拍 Vlog,被骂的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背后的阶层;一个企业家在南极晒励志信,被骂的也不是信的内容,而是信里的 " 上位者 "。
在过去,企业家老板们、社会精英们或许可以只负责说话,不负责情绪解释。
但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注意力经济 " 的崛起,普通人开始反抗 " 被定义、被凝视、被教育 " 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Tim 和俞敏洪的事件争议,可以从各种立场论证谁对谁错,无非是站在谁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二、表层原因:语境冲突与情绪对抗
若将 Tim 与俞敏洪事件的争议简单归因于 " 优越者共情失败 " 或 " 富人与普通人脱离 ",就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评判因素——情景和语境。
其实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都始终嵌套在特定的 " 身份场合 " 和 " 情景逻辑 " 里。
举几个日常例子帮助理解这种 " 情景和语境 " 的误解规律:
你发了一条朋友圈分享生活,但有人却觉得你在 " 炫耀 ";
一个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小企业老板,年会上激情演讲,但台下员工却只会觉得老板在 " 画大饼 "、在剥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因为身份决定了思维和表达的 " 频道 "。
小结:身份不同,日常思维和语言逻辑不同,大家待在各自的频道,自然相互理解不了。
当身份语境、认知经历等频道不匹配时,哪怕都聊同一件事情,误解也会像 " 鸡同鸭讲 " 般瞬间滋生。
1. 回到 Tim 相亲角的争议,本质是 " 身份语境 " 的撕裂
Tim 去相亲角,叠加了千万粉丝网红博主 + 圆通总裁之子的双重身份。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次好玩的社会观察机会;可以拍一支轻松视频,用于粉丝互动、交流社会流量话题。
但对相亲角的父母,还有那些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婚恋不顺的普通人来说,这里可不是轻松的观察场。
一个轻松拍 Vlog 的人,拿着一份刻意简化的简历,闯进一个紧绷的生活战场,本身就是冲突的起点。
就像你不会在病重的病人家属面前开玩笑一样,同样也无法在一个以残酷竞争为底色的战场上只做轻松记录并全身而退。
相亲议题带来流量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争议。
2. 俞敏洪:当老板的 " 激励 " 撞上员工的 " 生存 "
再看俞敏洪事件,老俞在新东方成立 32 周年之际,在南极旅游期间,向全体内部员工写了一份激励信,鼓励集体再接再厉。
在这个典型的 " 企业家 " 语境里:老俞看的是 " 组织士气 "、" 文化愿景 ";
他过往几十年的创业、守业经历,让他太习惯讲格局、讲使命。
他希望通过一份鼓励信的方式,发扬企业家天然的领导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带动团队。
但疫情之后,普通的一线员工多数面临加班、 裁员、降薪、KPI 压力、岗位不确定、职场内卷等 " 我能不能保住饭碗,我能不能过得更好?" 的现实生存焦虑。
当一个满怀情怀的老板,在南极海风里畅谈 " 不要躺平 "、" 要改变现状 "、" 要努力奋斗 "。
员工听到的不是愿景,而是:" 你在世界最南端旅游,叫我们别躺平?"" 你财务自由了,让我们继续努力?"
一个站在南极,一个站在工位。
不是俞敏洪不真诚,而是语境割裂得太深,冲突也必须发生。
3. 两场事件的共同点:没有选择权的沟通,本身就是冒犯
相亲角的被拍摄路人、被拍摄的普通父母,或者新东方的普通员工,在这两则事件中都是被动参与者。
" 被动参与者 " 没有选择参与或者拒绝的权利,因此在沟通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
当这种权力不对等的沟通被网络传播蔓延,便触动了现实中许多没有选择权的 " 弱势群体 " 发声甚至声讨:" 我恐惧的从来不是财富或某些阶层,而是我压根儿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 "。
默认参与也罢,最可怕的是 " 强制性参与 "。
小结:语境错位——人性没有变坏,生活变难了。
三、深层原因:阶层透明化导致的 " 被凝视焦虑 "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千万网红博主,他的拍摄题材主要是社会富裕阶层的享受生活。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炫富仇富等生态问题的整改,内容已不再可窥见。
互联网、自媒体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时代——阶层差异在这个时代的 " 显示放大器 " 之下,大多数都逐渐趋于透明化。
以前,你不知道一个人到底是富裕还是不富裕,或者真实的家庭背景;
但现在,一个知名博主的背景,一个晚上就可以被网友扒个底朝天。
像俞敏洪一样的知名企业家,就算他自己不公开分享,迟早也会从别人的 " 俞敏洪南极冰原上写信 " 的画面高清直播里被看见。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富人生活方式已经毫无缓冲地暴露在了普通人的视野前。
当阶层差异越透明,大众的情绪便会越敏感。透明让对比变得更加残忍:
你在南极看冰川,我在办公室熬夜加班导致肝硬化;
你背靠总裁老爸,一边做科技传媒号,一边开心拍摄 " 相亲角婚姻观察 ";而我却在为未来生活陷入焦头烂额。
这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并非是针对 Tim 或俞敏洪,而是针对被放大的阶层落差。
小结:阶层透明化——对比太残酷,情绪自然敏感。
四、底层原因:精英和普通人的叙事权争夺
1. 两场事件,本质都是 " 谁有权定义我的人生 " 的叙事冲突
Tim 作为一个富二代,想告诉你相亲角是什么;俞敏洪作为一个企业家,想告诉你奋斗是什么。
但许多普通人开始借助互联网、在某个看不见的隐秘角落第一次说:" 我拒绝被你们定义!"
这是一场 " 恐怖的 "、革命性的叙事权力争夺。
过去,多数人的真实线下生活充斥着:精英定义标准、老板定义奋斗、富人定义生活方式、 传统媒体定义成功、社会价值观定义婚姻。
普通人只能被迫接受。
但在网络上,一切都可以完全反过来:
打工人可以穿着社交马甲公开反抗,草根、弱势群体可以开始反凝视、反规训。
普通大众阶层,开始与上一阶层争夺自己的表达权、叙事权。
这不是简单的两场情绪爆炸,背后衍生出了最近几年的深刻社会变化——大家都在抢夺自己 / 他人的叙事权利。
2. 真正起冲突的不是内容,而是权力结构不对等
" 你为什么拍我?"" 你凭什么教育我?"" 你不要用你那上位者的视角凝视我 "" 你又凭什么定义我的人生?"
在高度信任的时代,建议或劝告会被当成好意。
但当社会开始进入或者长期处于一个低信任周期时,那么任何 " 好言相劝 " 都可能被怀疑成 PUA。
Tim 的话不是毒,俞敏洪的信也不是毒,而是经济下行、职场内卷、到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信任开始断裂,人心开始竖起防御高墙——对方说什么,都会自动代入一种冒犯性。
冒犯的不是人,而是普通人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和穷怕。
因此,在冲突之下,普通人反对的不是 " 努力 ",而是 " 无实际回报的努力 "。
反对的不是 " 领导推动努力 ",而是 " 单向的努力 push";
反对的也不是简单的视频拍摄,而是 " 来自阶层视角的观察式凝视。"
互联网造就了普通人敢于说 " 不 " 的勇气和权利,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 你的精英叙事,并不再代表我。"
小结:民间,部分叙事权重写——普通人不再接受单向定义。
五、终极原因:时代不稳定带来的 " 意义危机 "
当一个时代的人们处在一个不那么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世界的变化又无法预测,内心的焦虑感便会逐渐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努力并不一定就有回报、辛苦奋斗半生也未必能换来阶层跃升,而自己的职场技能随时可能被 AI、机器人替代。
随着年龄、时间、体力的消耗," 慢慢熬 " 的资本逐渐失去,风险却与日俱增,甚至到最后都得自己全部承担。
在社会焦虑弥漫,缺乏足够生存保障的环境里,任何 " 精神叙事 " 都会被误解成压迫。
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安全感问题——时代并没有给普通人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当下的一切都得尽可能的靠自己。
而当一个社会缺乏未来感,那么任何 " 诗和远方 " 都会显得虚假。
因此,Tim 和俞敏洪不是坏人,他们只是站在了时代的 " 叙事断层 ",又恰好撞在了普通人对奋斗叙事失去信心、安全感出现意义危机的枪口之上。
人类天生的认知偏执、很容易让一场普通的沟通变成一次交锋的冲突,共情也从来不是常态,而是更为高阶的情绪处理能力。
对 Tim 也好,对老俞也罢,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会导致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比普通人更重要,如何平衡冲突就更加考验事件参与者的智慧。
而对普通人来说,没有选择权的单向沟通是令人痛苦的,但也应该自我意识到:网暴他人本身也是一场道德绑架,期望社会可以实现跨阶层共情则是一种浪漫化的理想。
社会的进步并非靠 " 平稳 " 维系,而是一直在靠冲突推动——冲突之下,社会公平正义才得以进一步升级。
有些时候,某些叙事冲突是无解的,或者本就不相容。
我们不是在解决冲突,而是在周期性地经历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不断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小结:意义危机——奋斗叙事失效,安全感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