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谭保罗

编辑 | 江江

11 月,中国经济地理领域发生一件大事,重庆新的两江新区横空出世。

时间回溯到 15 年前。2010 年,两江新区挂牌成立,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内陆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本次调整,有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原来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增加行政区功能,变成真正意义的行政 " 区 "。

二是在区域版图上,原江北区全部区域及渝北区大部分区域划入两江新区,原江北区、渝北区同时撤销。

2025 年 11 月 7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相关公告

针对调整,重庆市有关部门的解读是:调整后,实现经济开发与行政管理权责的统一,更好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在资源配置、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上将进一步增强。

以上解读虽然 " 四平八稳 ",倒也贴切。但如果综合国内外的一些趋势,我们不难发现,两江新区 " 全面升级 " 的意义,超乎想象。

" 断崖式 " 领先,还不够

行政区和开发区有何不同?

这是理解这次变化的起点。

2010 年,两江新区设立之后,地理版图上包括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 3 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规划范围约 1200 平方公里。这些区域由当时新设的两江新区管委会管理,该管委会负责统筹协调新区内的改革发展和机制创新 ‌。

在机构设置的层级上,管委会和三个区的区级政府之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上下级领导关系,而是类似于一种协调关系。在管理的侧重方向上,管委会侧重于改革试点和经济发展,而三个区的区政府则侧重于地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此前,两江新区会同三个区进行 "1+3" 联合开发的模式,正是这个逻辑。

而本次改革后,两江新区在行政上 " 坐实 ",将成为一个机构设置完备的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和部门之间,不再是协调关系,而是上下级领导关系。

用通俗的话来说,两江新区增加行政区功能之后,领导机构的权力更大,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 统筹规划 "。

过去,因为两江新区并非行政区,因此媒体上关于重庆各区县的经济数据中,并没有两江新区这个 " 区 " 的数据。不过,根据所辖区域的数据加总,两江新区早已成为重庆当之无愧的 " 经济一哥 ",和其他区相比,是一种断崖式领先。

2024 年,两江新区 GDP 达 5182 亿元,约占重庆市 GDP(32193.15 亿元)的 16%。在经济结构上,更是重庆的产业领头羊和创新龙头。该区贡献了重庆 20% 的规上工业总产值,30% 的进出口总额、60% 的汽车产量和 70% 的跨境电商交易量。同时,拥有超过 30 家上市公司,占据重庆上市公司数量的半壁江山。

国家级新区经济指标 TOP5 对比

从以上数据来看,两江新区过去的 "1+3" 联合开发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但它的确完成了阶段性使命。面对新形势,变化势在必行。

虽然两江新区断崖式领先重庆其他区县,但和全国同级新区相比," 首位度 " 依然不算高——首位度很大程度意味着带动作用。

比如,2024 年,‌ 上海的浦东新区 GDP 总量为 1.78 万亿元,整个上海的 GDP 是 53926.71 亿元。浦东新区首位度约 33%,几乎是两江新区的 2 倍,差距很大。

可见,两江新区要成为拉动重庆和我国大西南区域,乃至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的龙头,还需要做大做强。

更重要的是,现在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深度影响着中国的区域发展。

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已连续 11 年位居全球第一

2010 年两江新区设立之时,我国经济增速十分可观。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的特殊地位和产业禀赋,推动了工业的高歌猛进。欧美日韩的外资、我国的台资、港资和重庆的本土制造资本三流合一,共同缔造了重庆的工业传奇。

2008 年开始,惠普、宏碁、华硕、广达、富士康等纷纷在重庆布局笔记本制造业,到疫情之前的 2020 年,重庆笔记本电脑已连续 7 年全球产量第一,世界上 5 台笔记本就有 1 台重庆造。

重庆本土的摩托车也十分红火,隆鑫、力帆等巨头,个个能打。重庆摩托车出口数字常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品横扫东南亚市场。

重庆摩托车生产车间的车架 / 图源:视觉中国

但最近几年,情况变了。

一是市场饱和。2023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下降 13.9%。2024 年,增速有所恢复,但大不如前。

二是竞争对手借着贸易战时机,大举反攻。以前,以重庆品牌为主的中国摩托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率是 80%,剩下的是日韩品牌。但现在,本田、雅马哈卷土重来,市场占有率数据早已被颠倒了过来。

当然,重庆也主动转型,比如,重庆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就相对成功,有效对冲了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

但不容否认,两江新区成立 15 年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制造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的产业链配置,碎片化趋势完全不可逆,过去那种从我国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 " 自然迁徙 " 模式,很难重复了。

这个时候,重庆必须打造更强的优质要素吸引器。新的两江新区,应运而生。

到底向西,还是向北?

行政区和开发区 " 合二为一 ",作用为何?

有人说,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当下,这种看法的确有一定现实意义。

但新的两江新区,必然志不在此。

选取招商引资的切口,很容易发现," 合二为一 " 的优点是效率。举个简单例子,招商必须 " 配套 ",要吸引优质的企业和人才,那么土地使用、产业规划和教育医疗的倾斜,都是必须步骤。由权力更大的行政区政府,进行垂直向下指挥,统一组织资源,相较于过去的平行协调模式,做事效率显然会提高一个层次。

当全球的好要素愈发稀缺的时候,效率就是第一等的生产力。

效率就是第一等的生产力 / 顾芗 AI 制图

拿上海的浦东新区来说,其每一次升级都发生在特殊的时间点。这并非偶然。

2000 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新区管理委员会不再行使职能。浦东版的 " 合二为一 ",正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加入 WTO 两大历史节点之间,浦东是在代表上海,代表中国去深化改革,吸引外资。

2009 年,浦东新区和南汇区正式合并,南汇划入浦东,后者成为了上海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彼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地,浦东必须继续做大做强,稳定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

对比上海浦东,基于当下的全球大形势,特别在 " 内循环 " 意义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内陆唯一超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强化发展,显然是一件不容低估的大事。

其实,在大战略之外,对重庆本身来说,两江新区也需要更强。

过去,重庆的产业发展常有 " 向北,还是向西 " 的争论,而 2010 年两江新区设立,被一些人视为向北的战略更明显一些。比如,"1+3" 联合开发模式所涉及的江北区、渝北区和北碚区,都是重庆的北方区域。

但最近几年,重庆重要的产业布局正在悄悄向西,也有少数产业向南和向东。比如,知名的笔记本电脑制造业基地就在西边的沙坪坝区;近年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基本上也在往西走;生物医药则往南延伸到巴南区;在东部相对偏远的梁平和万州,甚至还有了半导体封测产业。

最近几年,重庆重要的产业布局正在悄悄向西,也有少数产业向南和向东 / 图源:图虫创意

对比来说," 向北 " 并不算突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渝北区(该区在本次调整中被裁撤)北部的 5 个乡镇划归北碚区(该区在本次调整后依然存在)管辖,并未随着渝北区一起整体并入两江新区。5 个乡镇所在区域刚好和四川相邻,换言之,它们将新的两江新区和四川从地理上进行了隔离。

2010 年之后,伴随着两江新区的大发展,四川相邻的一些地区热衷和重庆两江新区的互动和合作。未来,川渝两地的合作前景依然广阔。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的两江新区并不像过去的渝北区那样和四川接壤。

在重庆境内,两江新区向西和向南辐射的地理纵深更大,这也是它的重点辐射方向。也就是说,新的两江新区固然会辐射大西南,大西部,但它更是属于重庆自己的核心经济带和产业地理发动机。

当方向变得清晰,那么未来就越来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