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金融业高管警告称,随着投资者纷纷涌入科技股,企业高管们为收购无法内部研发的人工智能(AI)技术支付高额溢价,人工智能热潮正给金融市场带来新风险。
本周在纽约举行的 “路透社 2026 年动量人工智能大会”(Reuters Momentum AI 2026)上,投资银行拉扎德(Lazard)董事总经理马修・丹齐格(Matthew Danzig)与城堡投资集团(Citadel)首席风险官乔安娜・威尔士(Joanna Welsh)共同参与小组讨论时表示,人工智能已成为投资者与企业高管的 “首要讨论话题”。这位科技领域投行人士指出,企业正急于明确自身的人工智能战略,往往通过收购技术能力或专有数据集来保持竞争力。
“每一家可能成为收购目标的公司,都在琢磨自身的人工智能切入点,” 他说。他表示,由于投资者押注的是潜在收益而非当前基本面,企业估值正被推至历史高位,“这体现了市场愿意为未来买单的心态”。
英伟达财报后股价飙升
据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数据,到 2030 年,人工智能行业实现增长所需的资金规模约为 7 万亿美元 —— 而这还仅仅是数据中心的投入。然而,对于系统杠杆率不断上升、且缺乏足够收入支撑增长所需债务的担忧,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忽视。
芯片制造商英伟达()这家市值 4.5 万亿美元的公司,在公布其 2025 财年第三季度创纪录的营收以及 65% 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后,其股价在周四交易中飙升逾 5%。
然而,在这股狂热之下,结构性脆弱性已然潜伏,裂痕也开始显现。
威尔士表示,资产管理规模达 710 亿美元的城堡投资集团,已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潜在资产缩水做好准备。这家对冲基金的风险模型显示,现代市场会放大冲击效应。
“如今的市场节奏更快,” 她说,“这些波动性峰值与波动脉冲的冲击更猛烈、消退更快、重复更频繁。”
风险 “开始汇聚”
威尔士指出,信贷市场的风险正与人工智能热潮 “开始汇聚并叠加”。她提到,资质优良的企业正大量发行期限为 30 年至 40 年的债券,而这些债券对应的资产折旧周期仅约为 4 年。这意味着,即便相关资产可能已过时,企业仍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偿还债务。债务期限与资产折旧周期的不匹配,也是风险上升的一个信号,因为这会给现金流带来压力。
她表示,在企业信贷的低端市场,发行方与投资者对信用资质较差的科技公司发行的 “零息可转换债券” 抱有 “同等热情”。零息可转换债券被视为高风险投资:若公司表现良好,投资者可将债券转换为股票;若公司破产,投资者可与其他债券持有人一同优先获得清偿,但这类债券不支付利息。
“零息可转换债券正迎来发行大年,就像 2001 年和 2021 年那样,” 她提及此前的市场低迷时期时说道,“而且,如果再叠加投入到私募信贷等非流动性资产中的资金规模,你就能明白,某些投资组合可能会…… 像‘小火苗’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演变成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