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围绕这一理念逐渐发展而来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既是中国崛起在外交领域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根本指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上海宣传通讯》、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策划“‘四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专题,组织专家撰文。本文系该专题中的一篇。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破解世界难题、引领人类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又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从而形成“四大全球倡议”体系。

“四大全球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从价值宣示到制度塑造的跃升,通过制度化路径将宏阔愿景转化为具体框架和行动方案,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伙伴式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实践依据和制度支撑。

全球治理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支撑

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五项原则,是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作出的系统性制度化设计。

主权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线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彼此尊重。全球治理倡议通过重申主权平等,确保各国在议程设置、规则制定和资源分配中的实质性参与权,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真正成为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

国际法治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基础。全球治理倡议要求回归《联合国宪章》精神,坚持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统一约束,以此避免双重标准和例外主义。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制度化、法治化的秩序之上。

多边主义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共商共建共享,要求国际事务通过多边协商解决,而非少数国家垄断。全球治理倡议把多边主义转化为制度安排和实践机制,既保证了决策的广泛合法性,也确保了成果的普惠共享,为共同体提供了实现的实际途径。

以人为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基础。全球治理倡议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价标准,推动国际合作真正落脚到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停留在国家间关系的层面,而是落实到对人民生活的普遍关怀。

行动导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地的实践保障。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口号,要通过具体项目和制度安排不断推进。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务实行动,要求立足现实问题、注重统筹协调,推动从承诺到落实的制度化过程。

这五项原则分别从权利保障、制度基础、实现路径、价值导向和实践保障五个方面,从治理和制度层面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这一理念更具制度执行力和现实生命力,成为引领全球治理改革和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方向。

“四大全球倡议”:协同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四大全球倡议”是一个有机体系,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由目标到路径、由价值到制度的全面支撑,从而使这一理念不再停留在抽象愿景的层面,而是转化为系统性、可操作的整体方案。

全球发展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绿色转型和数字发展,回应了“发展赤字”这一全球性难题,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化为合作项目和行动计划,使命运共同体具备了不断积累实际成果的动力源泉。

全球安全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环境保障。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冲突、通过集体努力消除威胁、通过合作共赢化解风险,为处于动荡与冲突中的国际环境注入了和平稳定的确定性。

全球文明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纽带。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文明冲突论和制度优越论,通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来消弭隔阂,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来增进理解,通过塑造共同价值来凝聚信任,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基于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的真正共同体。

全球治理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全球治理倡议通过五项原则,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化为制度规范和运行逻辑,既为不同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统一的规则体系,也为各类全球行动设定了长效的制度保障,从而确保共同体建设不仅有目标、有动力,更有规则、有机制。

 【本文转载自《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21期“本期策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