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静远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其中,上海新增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上海新增的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房静远位列其中。

资料显示,房静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我国,胃肠癌发病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前列。房静远教授是我国消化病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三十余年,在胃肠癌发生预警、早诊和预防及综合治疗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年少立志学医

房静远出生于1961年,因家人长期患病的经历,房静远立下“治病救人”的初心,高中毕业后踏入医学院,毕业后,他入职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老专家的引领下接触到刚在国内兴起的消化内镜技术,被这项“直视病灶、镜下治疗”的实用技术吸引,坚定了深耕消化内科的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为跟上国际医学发展步伐,房静远选择深造,先后完成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硕士阶段学习,考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成为中国消化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教授的学生。江绍基在消化道肿瘤防治领域的前瞻性视野深深影响了他——彼时江绍基已意识到肿瘤预防需早期介入,与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合作探索叶酸、胡萝卜素等防癌路径。1995年5月江绍基逝世后,他随后跟随另一位消化病学泰斗萧树东教授继续钻研。

房静远在门诊为患者看病。

1996年获消化内科博士学位后,房静远扎根仁济医院消化科。这里汇聚了曾民德、邱德凯等一批顶尖专家,还有一个传统——每逢清明节或江绍基院士的忌日,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们都会去瞻仰他的雕塑。在这样的学术土壤中,房静远牢记学科历史,接过前辈接力棒,带领团队一步步将仁济医院消化科打造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连续5年位居全国榜首的“消化病学高地”。

科研攻坚,开创先河

在科研领域,房静远注重“防治结合”。

早在他读博期间,就在江绍基、萧树东两位教授指导下开展叶酸治疗部分萎缩性胃炎以减少胃癌发生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获评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后续研究中,他发现叶酸还能预防大肠癌癌前疾病腺瘤的初次发生,成果发表于《癌症预防研究》期刊,被该刊物列为当年最重要成果之一。

房静远带领的团队还是中国最早系统性研究消化道肿瘤和胃肠微生态(特别是肠微生态)之间关联性的团队之一,而肠道菌群与消化道肿瘤的关联性一直是备受国际消化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他于2011年率先研究证实“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相关论文发表于Cell杂志,至今被引用超1500次,获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的撰文述评,该论文和以后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使得房静远连续6年成为国际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2年科睿维安高被引学者。

与此同时,在菌群与胃癌研究方面,房静远团队率先证明了粪便中星座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可预警胃癌的发生。这项成果被发表于国际著名的消化病学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已作为转化成果转让给企业开发筛查产品。

之所以团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房静远觉得,是因为团队的用心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在行动上都做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临深渊,极度耐心”,这样才取得丰硕的成果。

临床一线直面“疑难杂症”

“医疗工作不能离开临床,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受益。”这是房静远始终坚守的信念。即便身兼数职,科研与管理工作繁重,他仍每周坚持两次门诊、一次查房,每周4-5个半天在临床一线,还亲自开展胃镜诊治工作。

谈到自己遇到过的疑难杂症,房静远如数家珍。他记得,有一位来自浙江的患者长期忍受着烧心、胃痛和反酸等症状。“我对他进行了胃镜检查,发现一些异常病变,进行了活检。经过病理学分析,最终确诊为胶原性胃炎,这是一种罕见病。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我们决定使用适量的激素治疗。幸运的是,治疗效果还不错,他的症状有所缓解。当时,我知道这样的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不容易的,我衷心希望他能与我们一起战胜疾病。”

还有另外一位有家族性肠道息肉的患者来看他的门诊。他回忆:“当时,我初步怀疑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这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过进行一系列特殊血液检查,我们最终确诊并制定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当时,我告诉病人,他并不孤独,我们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共同面对这个挑战。”

多年来,临床经历既让房静远切实帮助患者摆脱病痛,也让他更清晰地看到研究还需要深入,他坦言“还需要让更多的医生和病人参与疾病的研究中,这样才可能让更多病人免受病痛困扰”。

临床工作之外,房静远也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科室里的年轻医生各有专长,需因材施教,“有些人才擅长内镜技术,注重实践操作;有些人才发展全面,临床科研都不偏废;还有一些人才对基础研究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只要认真培养都能成才。”他还意识到,年轻的医生们当前正面对很多压力。他强调,交流与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能积极思考并努力争取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同时又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并为未来的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