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1 月 12 日,一个行色匆匆的身影,冒雪来到了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这个人前来,是受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邀请,进行一次秘密谈话。他就是于敏,当时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

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交给了他一个任务。

钱三强希望于敏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中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于敏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从此,他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机密。

01

当时 34 岁的于敏,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近十个春秋,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没有在西方留过学,没有喝过一滴 " 洋墨水 ",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理论物理学家。

不久前,有人在国外权威期刊上看到,一个重要元素的新数据非常理想,如果试验数据是对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好处。这件事涉及氢弹设计的难点,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但如果要鉴别数据真伪,不仅要花费大笔经费,还需要两三年时间重复试验,做还是不做呢?

于敏立即搜索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连夜进行理论计算。在第二天的专题报告会上,于敏从核反应基本理论出发,将连夜推导出的详尽数据讲给大家,证明国外刊登的数据存在漏洞,因此没有必要耗费人力物力去证明这个试验。

在于敏的带领下,艰难的氢弹理论研究工作渐渐进入正轨。研究小组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 年 12 月 28 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成功空爆第一颗氢弹。

氢弹设计理论突破后,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于敏之子 于辛:同志们说我父亲是一二二,一二二是什么呢?就是早晨一两饭、中午二两饭、晚上二两饭,那时候没有高压锅,做不熟,不像现在,所以饭都是夹生的,他吃也吃不下去,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就垮了。试验成功以后回到北京,有一天夜里他突然把我妈妈推醒,说我难受,然后浑身出虚汗,一下子倒在床上。我妈妈赶紧叫同事,用一个平板车,把我父亲送到北医三院进行抢救。

尽管于敏多次病倒在工作中,但他仍然坚持指导和关心核武器理论技术的发展,立足于基础研究,仅用草稿纸和一支笔,将复杂的国防工程问题解决。

02

从 1961 年受命研究氢弹理论到 1988 年解密,近 30 年时间里,对于国家机密,于敏对妻子孙玉芹守口如瓶。这卓越成就的背后,是默默支持他的家人。

晚年从事理论指导工作后,于敏终于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了。每当团聚时,同行的人总能够看到于敏和妻子相濡以沫、相互关照的温馨场景。

2012 年,妻子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成了于敏心中最大的遗憾。

理论物理学家 于敏(生前采访):第一个亏欠的就是我的爱人,她不幸前两年去世了。她完全是劳累过度去世,为什么劳累,为什么过度劳累,因为她照顾我,她照顾了我 55 年,我觉得对不起她,经常地睹物思情。

"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于敏怀着彻夜不眠的思念,去报答妻子辛苦操劳的一生。

年轻时身先士卒,为国 " 铸盾 ",晚年兢兢业业,致力于为中国培养人才。于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1999 年,于敏被国家授予 " 两弹一星 " 功勋奖章;2015 年,于敏获得 2014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 年 1 月 16 日,于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岁。同年 9 月,首批 " 共和国勋章 " 颁授,于敏也获此殊荣,这是国家对他的褒奖。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于敏为国隐姓埋名 28 年,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用一生的勤勉与智慧向国家交上了一张满分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