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在今年夏天完成高温环境下24小时全自主行走之后,远征A2从苏州金鸡湖走到了上海外滩,全程一百多公里保持站立行走状态,期间不停机。
11月20日晚,智元远征A2(SNA210041BA00652号机器人)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人形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 / Longest journey walked by a humanoid robot”保持者。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介绍,这次挑战从11月10日夜间持续至13日清晨,全程实际行走距离为106.286千米,沿途经过市区、景区、国道等多种路段,路面在柏油路、瓷砖路、桥梁、盲道间切换,同时应对人群、电动车、红绿灯等开放环境下的复杂工况。
这次跨省行走,智元使用的是远征A2旗舰量产机型,“直接从生产线拉出,没有做结构和驱动层面的定制,与客户手上的机器人完全一致。”王闯介绍,今年以来,远征A2在展厅讲解、企业前台接待、文旅表演等场景的交付量已超过1000台。

从行业来看,长距离、长时间的行走测试,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环境的一个技术门槛,双足行走的稳定性、能效以及复杂地形上的动态平衡是当前人形机器人需要攻克难题。多家机构分析指出,目前多数商用人形机器人连续运行时间仍集中在2至4小时区间,电池能量密度、整机功耗和结构布置之间的平衡,是限制续航的关键技术因素。
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多种面向真实环境的行走或跑步测试。比如,今年4月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让参赛机器人在21.1公里的户外路线上自主或半自主完成行走,来考验其在坡道和复杂天气下的稳定性;此前,亚马逊也曾在仓库测试人形机器人行走和搬运能力,关注其在台阶、斜坡和不规则地面上的稳定表现。
而在远征A2这次跨省行走挑战中,智元在技术方案上选择了半自主模式的折中。
按照王闯的说法,远征A2具备全自主导航能力,团队起初的方案也是想让远征A2全自主走完全程,“我们在技术上可以做到,但通过多轮研究,我们发现机器人没有明确的路权,到底是该在非机动车道行走、还是在人行道上行走,再叠加红绿灯、车流、人流密度和临时施工等因素,最终我们决定半自主模式,在高风险场景下遥控接管。”
所以一定程度来讲,对于远征A2来说,这次挑战最大的困难并非技术问题或者续航,而是开放环境下的路权不明确、公共安全协调等现实制约。
王闯透露,这次挑战中,远征A2行走时段被限制在夜间至次日早上,白天停止行走,以减少对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影响。
现阶段,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人形机器人在开放道路上的路权尚未有统一界定,相关部门通常以个案方式审批活动。
长距离行走也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与机器人之间的适配问题。王闯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未来在城市中有可能需要针对人形机器人规划专门的充电补给点和休息区,并逐步明确机器人可以进入的区域和禁入区域,“我个人认为,这些事情在未来三到五年会逐渐落地。”
此外,王闯还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团队的一个技术目标是在后续产品上逐步逼近“零人维护”,包括由机器人自行完成换电和充电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