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年内A股再融资市场继续保持活跃,融资项目数量及规模均较去年显著增加。
界面新闻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A股共有205家上市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0180.72亿元。与去年前11个月相比(189家,2172.1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368%。
从受理端来看,今年以来,A股新增受理企业再融资单数达到224单,其中,10月单月新增受理65单,创下年内单月受理数量新高。具体来看,1月为11单,2月为14单,3月为12单,4月有35单,5月有7单,6月有12单,7月有22单,8月有33单,9月有11单,10月有65单。
11月,莱尔科技(688683.SH)及神开股份(002278.SZ)两家企业的定增分别获得上交所和深交所受理。
从年内再融资新增受理板块分布来看,沪深主板合计占比达51%。根据界面新闻统计,沪市主板共有69单,深市主板45单,创业板68单,科创板36单,北交所6单。

“整体来看,是政策优化与产业升级需求共同推动了再融资市场的活跃。”有券商人士向界面新闻谈到。
“主板维持主导地位,与IPO形成错位分布,结构与IPO呈现明显‘剪刀差’。”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向界面新闻指出,“沪深主板占据半壁江山,表明传统行业及大市值公司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且政策通道相对畅通;创业板保持一定活跃度;北交所再融资体量目前较小,与其市场发展阶段有关。主板业务机会主要集中在存量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及并购重组领域。”
华福证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分析称,当前,不同板块的融资需求与产业属性差异显著。进行再融资的企业主要来自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们融资的目的,通常是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市场、升级产业链或投入技术研发。这些龙头企业为了保持和加强自己的市场地位,往往需要将资金投向这些投入巨大的领域,因此对资金需求比较大。
“主板企业多为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骨干,平均融资规模超15亿元,融资用途集中在产能扩张、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升级等‘硬投入’;创业板企业多集中于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科创板企业80%以上集中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交所企业为智能制造、新材料和信息技术领域,募集资金用于技改升级、区域市场拓展与补充流动资金。”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
随着再融资市场迎来爆发,从投行端来看,企业再融资的逐步回暖也是带动券商投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名华东地区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再融资业务量较往年有显著增加,节奏明显提速。
业绩数据方面,今年前三季度,42家可比券商投行业务净收入合计达251.51亿元,同比增长23.46%;27家券商实现投行业务正增长,占比64.29%,行业复苏态势明确。
细分到再融资业务收入,证券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年内,头部机构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国泰海通、中金公司、中信建投5家公司的再融资业务承销收入几乎占据全行业的70%。
当前,哪些再融资更受市场青睐?投行端,更注重再融资项目的哪些核心指标?
中国企业联合会资委会委员、高级经济师董鹏在受访时向界面新闻指出,今年以来,A股再融资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亮点,整体表现为“提质增效”和““战略导向”的双重特征:“再融资的‘堰塞湖’现象得到明显缓解,受理和审核速度的提升,有效回应了市场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再融资结构正朝着更加优化和聚焦的方向演进。过去那种‘广撒网’式的融资行为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战略眼光的投资,举例来说,用于重大资产重组、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以及境外并购等。”
董鹏谈到,合格的再融资项目呈现出三大新特征,一是盈利质量与现金流的稳定性成为核心门槛,投资者对增发用途的可验证性要求提升;二是定价与发行节奏更加市场化,权证化、超额募集与锁价机制在合规框架内被更灵活地运用;第三,行业与周期性分化明显,具备高成长性且具备明显转型需求的企业更易获得市场青睐。
“在盈利质量层面,我们不仅考察传统ROE( 净资产收益率 )、毛利率,更聚焦于扣非净利润率、经营性现金流对债务覆盖倍数及盈利持续性的验证,强调企业内生造血能力与抗周期韧性,杜绝依赖补贴或关联交易的伪盈利。”华福证券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谈到,“在新质生产力契合度方面,我们将其作为核心筛选标准;在治理结构与战略执行力维度,我们要求股权结构清晰稳定、实际控制人无重大负面舆情、内控机制健全有效,并重点评估管理团队的技术背景与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确保募集资金能够精准投放于研发创新与产能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