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新闻:吴先生,在结束对中亚三国访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相关言行,王毅以强硬措辞抨击,您怎么看王毅这番讲话?
特约评论员 吴蔚:自 " 高市风波 " 发生以来,这应该是目前为止中方高层在公开场合最为重磅的发言。纵观王毅的讲话,我认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国际社会层面。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公开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 " 台湾独立 ",坚定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中亚三国的集体发声再次清晰表明,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不可动摇的普遍共识。确立这个国际共识后,高市政府领导下的日本之于国际社会就是孤立的、片面的、支流的。
其次是历史经纬层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个历史节点,日本现职领导人竟然公开发出错误信号,讲了不该讲的话,越了不应碰的红线,中方必须予以坚决回击。请注意,王毅的原话是 " 越过了红线 ",而不是 " 触碰了红线 ",这句话非常精准描述了中方对高市早苗言行的定义。犯了多大错,就要遭受多大惩罚。日本方面必须清晰认识到,中方已经在 " 张弓搭箭 " 了,若不及时回头,勿谓言之不预也。
最后是中日关系层面。王毅讲到,日本政府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已就台湾问题作出郑重承诺,具有国际法效力,没有任何模糊、曲解的空间。无论日本哪个党派、哪个人执政,都必须恪守。也就是说,哪怕是极右翼势力的高市执政也得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高市拒不撤回相关言论,那么中国政府完全有理由研判日本现政府主动破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基础四梁八柱,是在进行重大外交转向。在一对双边关系中,如果一方率先进行政策调整,另一方绝不会坐视不管。一旦中方对日政策进行大规模调整,对日本方面将是极端不利的。

直新闻:那么在您看来,所谓 "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 这种论调何以在日本政坛蔓延开来?它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怎样的认知心理?
特约评论员 吴蔚: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处。在过去一周,日本国内有媒体进一步披露了高市言论的背景。有人说是应询的前一天晚上她家里的传真机坏了,临时召集核心幕僚到官邸连夜开会商量第二天的应询方案。也就是说,高市是在缺乏足够 " 谈参 " 准备的背景下仓促应询的。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进一步暴露了高市在准备不充分的前提下仓促应询,恰恰说出了她的真心话,所谓 "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 暴露了她的地缘关系认知,也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对 " 存立危机事态 " 的赌徒心态。
这就要谈到困扰中日关系乃至困扰日本与亚太许多邻国双多边关系多年的一个根本:历史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日本能否恪守和平发展承诺的重要标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对历史和台湾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必须严格履行,不应模糊倒退。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的形成,美国没有对日本的军国主义罪恶行径、历史认知、意识形态源流深入清算。日本多届政府在对待侵略历史的反省道歉不足,其背后是美国的松绑乃至放任。犯罪心理学里的 " 认知失调 "" 敌意归因偏差 "" 创伤预期与过度警觉 " 理论都能描述日本这种,因为对历史罪恶行径缺乏深刻反省与彻底清算,时刻担心自己加害者的身份将导致别人的打击报复,进而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与心理上的变态。
纵论日本近代以来的对外侵略史,处处都是 "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 的赌徒狂奔,赌上国运也要对外扩张。所谓 " 存立危机事态 " 的本质,依然没有跳脱出 "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 " 狭隘的赌徒心理。日本越是缺乏对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也就越是缺乏在国际舞台上抬头挺胸的自信与底气,只能以蕞尔小国、列强犬马之姿流连于强者之间,狼狈不堪。这就是典型的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高市早苗这种 " 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 的认知背后,还有一种极其险恶的 " 小国博弈心态 ",这也同样牵涉到历史。
二战结束后,吃了两颗原子弹的日本百废待兴,明治维新以来逐步积累的工业化基础被摧毁殆尽。可正是美苏冷战的大国博弈,让日本一方面逃脱了国际社会对战败国之惩罚约束,另一方面也在冷战时期的多场局部战争中吃尽地缘红利,实现了再工业化,承接了美国的先进制造业转移,造就了所谓的经济繁荣。
这种历史路径让日本一些政客产生了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眼前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恰如彼时彼刻,这会不会是日本新的战略机遇期呢?
这种刻舟求剑的想法十分危险,若以为美俄冷战、中美对峙的新时期大国博弈将会复制昔日的路径,让日本再一次迎来 " 马前卒也有翻身日 ",那就是错误估计了形势,也错误估计了周边邻国的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