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蚌埠住了”让蚌埠这座城市红遍网络。如今,这座“淮河明珠”以“新材料”的硬核实力再次被大家熟知。

11月20日至23日,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举办。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蚌埠已连续五次举办大会,本次大会延续“新科技 新材料 新未来”主题,聚焦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

第五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活动现场。蚌埠市委宣传部 供图

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是安徽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展示开放创新形象、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老工业城市的蚌埠,在新材料领域,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蚌埠集聚了凯盛科技、中建材玻璃研究院、康宁药玻、丰原集团、海华科技、佳先股份、壹石通、先导新材料等多家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全市411家新材料企业全年总产值突破660亿元,已经形成了以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为主导,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平台的能级,决定了创新所能触及的高度。蚌埠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42个,先后获批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生物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显示模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

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中,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成果正不断涌现:凯盛科技自主开发出全球唯一全流程化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中建材蚌埠光电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丰原集团建成全球产能规模最大、产品链条最全、技术工艺最强的聚乳酸产业链条;海华科技自主研发的间甲酚、L-薄荷醇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中恒电熔氧化锆、壹石通锂电池用勃姆石等产品市场份额均为世界第一……

蚌埠的崛起,也是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缩影。作为新材料产业强省,安徽将新材料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安徽省副省长李中介绍称,过去五年,安徽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10%,去年全产业链营收规模超9000亿元,今年预计将达万亿,形成了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百亿级产业链,为全省制造业的发展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放眼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正迎来新一轮增长。会议现场,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发布了《2025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十大创新前沿材料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达3.94万亿美元,产业增速有所回升。

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全球水平。其中,前沿材料产业规模为3292亿元,同比增长26.6%,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5000亿元,保持高速增长。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多场专题与对接活动,比如海客圆桌会(新材料专场)、长三角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圆桌会议、国际商协会对话交流等。“双招双引”和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包括了省属企业投资皖北产业对接、2025玻璃产业发展大会及其系列活动、上市公司及优强企业产业招商推介会等。

本次大会系统性地搭建了产业、资本与人才的高效对接通道,展现出安徽在构建新材料产业生态上的前瞻性与开放性。

连续多届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已成为全球新材料领域技术交流、资本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作为东道主的蚌埠,已累计吸引40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3839.09亿元,持续锻造城市发展“强引擎”。

上世纪五十年代,蚌埠便是全国瞩目的工业明星城市。作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蚌埠产业基础雄厚,拥有34个行业大类400多个门类工业体系。

如今,这座城市正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突破口,以“智造强市、产业立市”为战略引领,以“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为战略支撑,不断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要素,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蚌埠的故事,是中国诸多产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代表。凭借专注与坚持,这些城市在细分领域铸就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而这条从“制造”迈向“智造”与“创造”的道路,也正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