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1 日下午,郑州市中原区某外卖站点,刚休息不到五分钟,骑手杜大姐的手机同时弹出美团和京东的派单提醒,看似寻常场景背后,正上演着两大互联网巨头围绕即时零售入口的激烈交锋。

近日,京东与美团围绕骑手 " 二选一 " 的争议持续发酵。京东指控美团强迫骑手 " 封杀 " 京东订单,美团则公布骑手跨平台接单数据辟谣。这场表面围绕配送权的争执,实质是双方对即时零售入口的争夺。

两者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数据争夺。美团通过十年积累的骑手轨迹、商家订单等数据,构建出精准预测消费需求的算法模型。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团通过数据分析将非餐配送时效提升 17%(行业调研数据)。

京东则急需通过外卖场景获取高频消费数据,反哺其核心零售业务—— 用户在午餐时段的点餐习惯,正被转化为傍晚家电配送的优化依据。当即时配送数据成为驱动商业决策的 " 数字原油 ",双方对骑手服务边界的争夺,本质上是对未来商业生态底层数据主权的博弈。

骑手与商家:被卷入漩涡的关键变量

在这场数据争夺战中,骑手、商家、消费者构成的商业三角正经历剧烈震荡。

" 白天跑美团赚单量,晚上接京东补收入 " 已成行业潜规则。数据显示,37.2% 的骑手同时在 2 个以上平台接单,日均收入差距却不足 20 元。这种微妙的平衡正被技术革新打破——美团 " 无人机 + 骑手 " 混合配送体系,与京东 19 分钟送达的时效军令状,让众多骑手在效率与安全间艰难取舍,一线配送员正承受着效率提升带来的隐性压力。

杜大姐向记者展示她的跑单佣金

据此,京东也公开称,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另有媒体测算,京东外卖员单均收入 5~7 元,高于美团的 4~6 元。但众多外卖小哥也向记者表示,目前依然是美团订单密度更高,骑手单日收入差距不大。

与此同时,商家则陷入 " 甜蜜烦恼 "。数据显示,自京东介入外卖平台以来,68% 的商家选择同时接入多个平台,以平衡流量与成本。

如京东为吸引商家入住,特推出限时免佣,部分连锁品牌接入后订单增长超 30%。" 京东优惠券的大量发放,使得我们在京东平台的订单激增,一天几百单的成交量。" 某连锁茶饮品牌工作人员称。

美团则通过降低中小商户费率、提供流量扶持应对。这种竞争倒逼商家提升服务质量,但也导致 " 满减 " 等补贴活动需商家承担部分成本。

京东与美团的各种补贴如雪片般飞来,则使得消费者陷入 " 补贴陷阱 "。短期看,用户享受低价补贴;长期看,价格战可能导致商家偷工减料、平台收缩服务。

行业变局:在竞争中寻找新平衡

这场持续升温的商战,或许正在重塑即时零售的行业格局。

美团的 " 闪购 " 业务已将 3C 数码配送纳入核心战场,2024 年手机订单量直逼京东商城四成;京东则整合七鲜超市和京东到家,打造 " 品质外卖 + 即时零售 " 闭环,在北京试点的 " 自营秒送 " 业务,将家电配送时效压缩至 45 分钟。当竞争从餐食配送延伸至全品类即时达,万亿级市场的争夺进入深水区。

业内专家指出,即时零售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游戏规则——既允许合理的市场竞争提升效率,又要防止数据垄断和资源错配。当美团开放第三方配送接口、京东承诺 " 商家零捆绑 ",合规化正在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两大巨头的战略选择同样耐人寻味:美团将 2025 年定为 " 技术攻坚年 ",计划投入 200 亿元升级 AI 调度系统;京东则加速布局低空物流网络,在西安试点的无人机配送已实现 15 分钟送达。这些动作透露出一个共识:当人口红利消失,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才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密钥。

暮色中的街头,载着不同平台餐箱的骑手穿梭而过,他们的奔波轨迹勾勒出即时零售的繁华图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或将改写我们的消费习惯——当 " 万物皆可即时达 " 成为现实,比拼的不再是简单的价格与速度,而是如何在效率提升与体验优化间找到平衡。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更期待看到:激烈的商业竞争最终转化为美好生活的注脚,而非资本博弈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