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挥舞双反大棒,美国正以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堵截东南亚光伏产品输美。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下称双反)作出肯定性终裁。根据裁定,上述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范围在0%-271.28%,反补贴税率范围在14.64%-3403.96%,不同产地和生产商面临的税率差异极大。
澎湃新闻对比发现,多家企业的双反终裁税率较初裁结果大幅飙升,其中最为夸张的当属柬埔寨。由于柬埔寨光伏企业“正面硬刚”美国,去年10月拒不配合贸易调查之后,美国商务部报复性地对该国四家光伏厂商施以超过3500%的双反税率。
其余三国中,马来西亚的双反税率相对较低,而在东南亚输美主战场越南,光伏企业面临120.69%-813.92%的双反税率。叠加此前的“对等关税”,东南亚光伏产品对美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和供应稳定性受到直接冲击。相应的,美国光伏成本将直线上升,大幅挤压开发商收益率。
以上双反调查历时近一年。韩国韩华Qcells、美国First Solar、瑞士梅耶博格、挪威REC Silicon等制造商组建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联盟去年4月提交救济请愿书后,美国商务部同年5月宣布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双反调查。
美国迫切对东南亚光伏产品筑起“小院高墙”,目标直指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一骑绝尘的中国企业。由于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韩华、First Solar等企业意在诬蔑在东南亚四国设厂的中国企业“涉嫌倾销”并享有“不公平补贴”,导致美国产品失去竞争力。
双反终裁所涉企业中,晶科、晶澳、天合等中企龙头的当地企业面临高达40.30%-375.19%不等的双反税。相比之下,此轮美国光伏双反的主导者韩国韩华,其马来西亚工厂的双反税率仅为14.64%。
按照流程,这些关税税率将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预计于5月20日作出最终损害裁定后生效。如果ITC确认美国产业受到这些进口产品的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发布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对来自东南亚四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近年来,东南亚四国向美国供应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光伏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光伏电池片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70%,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组件占其总进口额的近83%。去年,美国从东南亚四国进口了价值高达129亿美元的光伏产品。美国国内近年来安装的光伏组件约四分之三来自东南亚,但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基地的间接出口。这是由于2011年以来,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了多轮贸易制裁,迫使中国光伏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由此形成中国光伏产业的海外产能重镇。
受两次双反、201、301案件叠加关税影响,除少部分双反复审税率较低的企业出口双面组件以外,近几年我国大陆直接出口美国光伏电池产品基本无法实现。对于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可谓又爱又恨,对方的无理贸易制裁层出不穷,但美国市场的高溢价和高毛利令企业难以割舍。然而,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税,四国输美光伏电池产品优势将大幅削弱。
多位光伏行业人士在美国双反终裁出炉后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经由东南亚向美国出口光伏产品的通道近乎彻底关闭。
也有资深光伏市场人士对澎湃新闻强调,中国光伏行业对美国贸易纠纷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仍有足够的灵活性。据澎湃新闻了解,一些光伏企业的策略是将东南亚产能转移至关税相对宽松的印尼与老挝。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对澎湃新闻分析称,东南亚国家的光伏生产成本比中国大陆高出30%左右。美国本土的一体化生产成本高达近2元/瓦,在关税累计60%-80%的东南亚地区,出口美国仍可较美国当地产能更有竞争力。
吕锦标同时强调,全球光伏市场不会因为贸易战而萎缩,产能外移不是首选,也少有再投资能力。“中国光伏当务之急是减亏止损,要坚持自律控产、平衡供需,让价格回归合理价值。”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关税战”冲击虽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美国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中期内难改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窘境。“在对内对外政策反复无常和需求预期混乱的氛围下,美国本土光伏产能建设进度慢于预期,截至2025年1月,其硅料/硅片/电池/晶硅组件本土产能分别约21/0/2/35GW,且供应链配套短板明显。预计美国对光伏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将从组件部分转移至硅片、电池及上中游辅材等环节。光伏制造回流美国?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前述资深市场人士对澎湃新闻称,当前不确定性极高的贸易形势下,印尼和老挝也可能面临美国的围堵,中国企业应从过去的抱团取暖,改为全球化的分散式投资,“不再扎堆。”
新兴市场展露出充足的吸引力,中国光伏企业已开启出海2.0阶段。面对持续放量的欧洲、亚非拉等非美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四国以外地区、中东甚至非洲地区布局,以更分散、更多元化的供应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
美国本土不乏对双反的反对声音。
包括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在内的反对者认为,关税将损害美国光伏生产商,因为这会推高进口电池的价格,而美国工厂对此急需。
2024年12月,商务部曾就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初裁作出回应。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全球产供链的形成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畅通,符合各方长远利益和共同期待。近年来,一些中国光伏企业在部分东南亚国家投资兴业,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美方在反倾销调查中表现出明显的结果导向意图,中方对美方将贸易调查工具化、政治化的倾向感到担忧,美方应尽快摒弃贸易保护做法,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自由贸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