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025年4月18日,中国象棋协会发布《象棋竞赛积分排名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竞赛积分排名办法》),原有的《象棋棋手等级分计算与实施办法(试行)》及其快棋版本将随着新规的实施而废止,这标志着中国象棋竞赛评估体系的一次深度重构——从传统的“静态等级分”机制,转向了更为动态的“积分排名”体系。

中国象棋等级分制度始于1982年,是衡量棋手竞技水平的官方标准。该制度通过棋手在各类比赛中的成绩计算积分,积分反映棋手实时水平并据此排名。等级分与技术等级挂钩(如特级大师、大师等),是评价棋手能力的重要依据。不过,等级分制度一直存在积分计算方式单一、赛事分级模糊、动态灵活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国象棋界深陷“买棋卖棋”传闻,一些赛事中频频传出对局默契、让局、甚至软件作弊等丑闻,严重影响棋坛公信力,也引发了外界对于等级分排名公平性的质疑。比如,近十年来(2014-2024年)等级分排名第一的王天一,就因“买棋买棋”“受贿”等问题被终身禁赛,撤销技术等级称号。目前,王天一已被提起公诉。

一位资深象棋界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等级分制度已经实施四十多年,即将实施的竞赛积分排名办法是一项重大改革,这意味着过去的等级分排名将作废,“一切重新开始”。他介绍,竞赛积分排名制度借鉴了网球的排名规则,“像网球优秀的制度学习,我觉得挺好”。他表示,新的排名制度对中国象棋的发展意义重大,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位象棋界人士则表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同期棋手谁巅峰都差不多,等级分制度本身不是问题,主要还是管理上的问题,此次改革,这一问题更值得重视。但他也表示,“这个改革棋协也是必行之举,毕竟前面十年之乱是因等级分而起,所以它被废弃可以理解。”

有象棋界人士指出,等级分制度采用定期更新积分的模式,有时无法实时反映运动员近期竞技状态,导致排名滞后于实际表现;对不同规模、水平的赛事对积分的贡献可能相同,难以体现高级别赛事的价值。此外,在等级分制度下,历史积分长期有效且累加,导致 “积分沉淀” 问题,资深棋手即使长期未参赛,仍可能凭借历史成绩占据高位,抑制新人上升空间。

根据《竞赛积分排名办法》,棋手需通过参加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或认证的赛事,根据赛事级别和比赛成绩获得对应积分。赛事被划分为从A到E五个等级,冠军积分从1500分到100分不等;比赛结束后,棋手将累积过去52周内“积分最高的十场赛事”积分,作为当前排名的依据。这一做法与职业网球联合会(ATP)积分制度中的“52周滚动排名”原则基本一致。这种机制设计,旨在促使棋手持续参赛,积极争胜,避免“一战封神”或“长年不打仍居高位”的局面。

此外,《竞赛积分排名办法》规定, 积分排名将分年龄组别计算,年龄组别分为公开组、U16U14U12U10 组,并设置了升组机制与积分转移规则;女性棋手在参与男女混合组比赛时所得积分,将自动计入女子排名系统。这些细节上的安排,也使新制度更加贴近国际体育管理常规,体现出对不同群体的竞技价值的尊重。

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技艺之一,在组织化、职业化层面曾长期滞后于国际主流体育项目。相较之下,国际网球排名体系以其科学性、公平性和职业化程度,成为众多竞技项目制度设计的蓝本。

在网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参加各类赛事,以保住“积分滚动窗口”中的分数,避免被“后浪”超越。这种机制带来的结果是,高排名必须建立在持续的、高质量的参赛成绩基础之上,而非历史成绩或大师头衔。

《竞赛积分排名办法》 规定, 每个自然年第一站比赛至最后一站比赛称为一个赛季。同一赛事前一赛季所获得的积分将被新赛季所获得积分滚动覆盖。 在一站赛事中获得的积分有效期为12个月,如新赛季不再举办或晚于12个月举办同一项赛事,到达有效期后所获该项赛事积分清零。这被认为可以鼓励棋手主动参赛、以战养分。

中国象棋协会表示,拟定《象棋竞赛积分排名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是为科学、客观评价象棋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环境,构建层级有序、供给充分的象棋赛事。征求意见时间为5个工作日,如有意见、建议,可在2025年4月24日前以书面形式反馈至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