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来源:AI 生成
2024 年初,《IT 时报》记者调查报道了手机租赁行业中存在的乱象,多家平台存在租金定价混乱、疑似非法经营等问题,不少用户吐槽租赁手机一年后再买断的成本远高于新机市场售价。
一年之后,央视《财经调查》栏目聚焦人人租等平台,披露了其中的黑幕,如用户租机后再买断的费用远高于市场价、二手租赁手机质量问题严重、监管锁软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等问题。事件曝光后,人人租平台发出致歉信,表示将在全平台进行整改。
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不止于此,更有甚者,租机平台、贷款中介、回收机构沆瀣一气,将手机租赁演变为高利贷,有用户套现了 18 万元,最终却要偿还 41 万元。
记者调查后发现,租机贷、" 低价租 " 换来 " 高价买 " 等现象仍在多平台持续上演。
一门 " 出乎意料 " 的暴利生意
很多人以为,在如今人手拥有一两部手机的时代,手机租赁行业利润薄如翼,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这是一门乱象丛生的暴利生意。
2022 年 8 月,晓东(化名)通过人人租小程序租了一台 iPhone 13 准新机。客服人员当时承诺,只要租满一年半,手机就归晓东。
租用一年零四个月后,因有两个月租金逾期 7 天结清,平台客服人员通知晓东,因为逾期须再付 2800 元直接买断手机。晓东认为此举不合理,便拒绝了对方,随即手机被远程锁定而无法使用。
近期,《IT 时报》记者再次联系晓东,得知他此前已向人人租平台支付了 1400 多元的买断费。加上此前产生的 5600 多元的租赁费用,晓东为了这部 iPhone 13 共支付 7100 元,比同期新机市场价高出许多,让晓东觉得十分不值。
" 当时对方说要起诉我,我怕影响到个人征信,不想如此麻烦,所以最后选择支付了买断价。" 晓东告诉记者,这次事件后自己没再碰过手机租赁平台。
江西吴先生也有同样遭遇。因为觉得手机租借价格便宜,吴先生于 2024 年 8 月通过人人租小程序租借了一台 95 成新的 iPhone14 Pro。" 客服人员跟我说,越早买断越便宜。我是租了 8 个月后,付了买断价,当时惊觉总价高出同款新机的市场售价许多。我现在想通过起诉他们追回差价。"
吴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租赁合同,在吴先生提供的合同页面上,甲方为租赁商家(泉州市永恒永设备租赁有限公司),为设备提供方;乙方为吴先生;丙方是广州研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人人租平台。" 我还没有考虑好起诉商家还是平台。" 吴先生说道。
在央视《财经调查》报道中,一款官网售价 9999 元的新机,消费者在支付了 12 期租金 6502 元后,仍需支付买断款 6296.1 元。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这一年内需要支付 12798.1 元,这个价格接近该手机官网售价的 1.27 倍。而商家的进货价实际上低于官网售价,约在 8700 元。也就是说,一台手机商家可以净赚 4100 元(12798.1 元减 8700 元),年化利率超 47%。
事件曝光之后,人人租平台通过自家微信公众号发出致歉信,表示将对商品成色、商家地址不实、产品价格、隐私安全等问题进行整改。
《IT 时报》记者注意到,在致歉信发布后,人人租平台上大多数产品页面均标注了 " 不可买断 " 字样。客服人员表示,平台现在正在整改,如需买断手机,可下单后自行与商家协商。
根据页面所留信息,记者拨打了多位商家的电话,但均显示为 " 空号 "。
披着租赁 " 外衣 " 的高利贷
手机租赁本应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新型服务模式,但其中隐藏的重重陷阱,不仅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更有甚者,不法分子以手机租赁为幌子,从事高息放贷行为,让用户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财经调查》曝光的案例中,上海的姜女士急需资金,经人介绍接触到 " 租机贷 "。她下载了一款名为 " 芒果商城 " 的手机租赁软件,下单租赁一台 1 万元手机,就相当于在平台上借贷 1 万元。按照平台要求,姜女士在 3 个月内要付清 12 期租金共 2 万元。以此借贷方式计算出的年化利率达到了 400%,明显属于高利贷。
但手机并未送寄到姜女士手上,而是被寄往某手机市场内商家进行变现。扣除 500 元手续费、3500 元首期租金、100 元手机折旧费后,姜女士实际到手只有 5900 元。
" 租机贷的套路比想象中更隐蔽。" 有行业内人士向《IT 时报》记者表示,一些平台与贷款中介勾结,以手机租赁为幌子,诱导用户进行借贷,实际年化利率远超法律规定,本质上或为高利贷。
进入八戒租、机汤租机、探物、租租鸭等商品详情页,记者发现仅下单页面标注了租赁金额,合同内却未标注详细的租借金额、总价值等信息。记者咨询多平台客服,均表示 " 价格以下单页为准,下单后才能看到合同内显示的租金金额 "。
此外,一些手机租赁平台的主体是否为合法融资租赁企业也需要打个问号。上海览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合伙人王一鸣此前告诉记者,融资租赁属于特许经营业务,门槛非常高," 外资企业注册资金需上千万美元,内资的话更是高达 1.7 亿元人民币。部分公司如若没有经营资格,便存在以普通租赁形式掩盖融资租赁事实、从而规避监管的问题。" 记者随机挑选了几家手机租赁平台查询其经营范围,发现并没有一家拥有融资租赁牌照。
姜女士报警后,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侦查挖出一条非法经营放贷业务的产业链,名为租机,实则放贷,套路重重。今年 3 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这起上海首例 " 租机贷 " 案件进行开庭审理,以非法经营罪当庭判处租机平台经营者戴某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 100 万元。法院披露,此案中戴某获得的年化收益率达到 37%~1155%。
记者手记宣传极具诱惑力消费者须仔细甄别
"1 天起租 "" 官方严选 "" 芝麻信用免押 "" 支付分免押 "…… 当人们看到手机租赁平台打出的这些极具诱惑力的宣传语时,难免会动心,但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
此前,监管部门将网贷平台纳入强监管,才让尚不具备稳定收入的很多年轻消费者远离了风险。如今,手机租赁进入许多消费者的视野,从大量的投诉案例中可见,其中存有诸多不规范、不合理之处,需要监管部门加以整治,加强对平台和入驻商家的管理。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择手机租赁服务时,务必保持警惕,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租金、买断费用、逾期费用等各项费用及其计算方式,避免陷入高额费用的陷阱。同时,大家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不向不可信平台提供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