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个国际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4月25日,“知识产权护航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2025年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在现场发布。
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统计,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游戏用户规模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均达到历史新高。
近年来,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然而,新型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知识产权是游戏产业的核心资产,如何应对侵权行为,成为行业各相关方关注的焦点。
网络游戏从研发到上线运营,可能会面临泄密、外挂、私服、“换皮”等侵权行为。业内人士指出,在众多侵权纠纷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定性以及定损难题已成为当下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论坛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发布《2025年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澎湃新闻记者从《报告》中获悉,未公开游戏信息(如代码、数值设定、角色形象、地图等)的商业秘密定性在民事案件中已有广泛共识。不久前,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决的“米哈游诉陈某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同时,游戏企业进行商业秘密维权仍存在不少难点、堵点,比如,在刑事认定方面,针对“阶段性保密”是否削弱了这些信息的“秘密性”等焦点问题,行业内仍存在广泛讨论。
为此,《报告》从多角度给出了建议。例如,针对阶段性保密信息维权问题,《报告》指出,如果阶段性保密信息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仍满足秘密性要件,则相应侵权行为亦应担责。即便阶段性保密信息后续因权利人商业安排而主动公开披露,并不改变其在保密阶段的商业秘密属性。针对商业秘密刑事定损难问题,《报告》建议进一步理清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鼓励适用“实际损失”、“侵权获利”、“合理许可费”等损害赔偿计算方式。再如,针对“传播游戏涉密内容”的侵权行为,《报告》建议,在网络游戏著作权犯罪立案追诉时适用“传播量、点击量、会员量”的入罪计算标准,同时进一步结合网络游戏行业特点,丰富、拓展“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的认定。此外,《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报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副院长刘维介绍:“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新问题,应当甄别不同问题的性质,针对性加以完善。希望借助《报告》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网络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启发,从理念更新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推动网络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进程。”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不正当竞争处处长史书禄表示,近年来,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推动立法、创新试点、现场指导、宣传培训、执法维权等全链条行政保护举措,不仅指导企业建成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单位,并“以点带面”提升游戏产业商业秘密保护整体能力和水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织编写了网络游戏企业领域商业秘密保护合规指南指引,2024年,全市共查办了7件网络游戏领域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切实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优化了营商环境。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顾惠蓉介绍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近年来在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包括打通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建设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制度等。“网络游戏企业可以主动在专利领域开展合理布局,形成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领域多层次立体交叉保护机制,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顾惠蓉建议。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