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热”的背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苏轼比李白接地气,比杜甫乐观,比陶渊明执着,比白居易刚毅,他的洒脱、他健全的人格让当代人追慕,成为当代青年亟需的精神资源。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苏轼精神如同一剂良药,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是东坡的生前身后都不曾寂寞,总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热闹非凡。近年来,苏东坡以其风雅、以其旷达、以其卓绝的才华,愈发成为年轻人们的心头好。

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的新书《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并以此为契机举办了分享会。活动中,嘉宾们就苏东坡在当代为何如此受到欢迎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分享会现场

康震:真正走近苏东坡并不容易

在新书中,康震以苏轼生平为脉络串联其文学成就与精神世界。康震介绍,新书与以往作品不同,它“以作家带作品”,剖析了苏轼从高光到至暗的所有生命轨迹,展现北宋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抗争。在书中,康震主要写到北宋元丰、元祐、元符三个苏轼人生关键时期的政治沉浮,以此还原北宋改革的历史复杂性,对“赤壁三咏”的专章解读,也以单篇折射出整体。

在详细地盘点苏东坡的一生之后,康震认为“要真正走近苏东坡并不容易”。在书中,康震写:“他才华横溢、待人热情、出言无忌,但也因此给自己惹来不少麻烦;他诙谐幽默、乐观通达、举止洒脱,但也因此常常招致别有用心的流言和非议。”

除了这些对于苏东坡的“整体印象”,一些关于苏东坡的细节也颇值得讨论。比如在书中的第12讲——《东坡印象》中,康震就结合各种传记、苏东坡诗中的自述等等,饶有趣味地仔细考察了苏东坡的长相,并得出结论:

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苏轼的身材、面貌:苏轼与弟弟苏辙的身高大约都有七八尺,这在古代算是比较高的身材了,从诗作中可以得知,高身材乃是苏家的遗传因素。苏轼腰围自然不会达到十围,但至少说明中老年后的他的确很有些发福了,头发虽然已经花白,面颊的颜色依然红润。他的脸型并不宽,而是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其中颧骨的特征最为明显,以至于投影在墙上也能辨别出他的模样。颧骨既然如此突出,想必他的面颊是较为清瘦的。苏轼的眉毛并不浓重,但是挺秀而有英气,眼睛也不算很大,却炯炯有神。

所以整体来看,苏轼的面部是比较清癯的。至于胡须,按照他与秦观的对话,他不是络腮大胡子,也许就是较为稀疏的胡须,因此民间流传画像中胡须飘逸的景象是不存在的。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内页,古画中的苏东坡形象

千年文心照亮现实生活

康震认为,每个热爱苏东坡的人都有权利书写心中的东坡,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源。

苏东坡一生历经贬谪、丧亲、贫困,却始终以豁达的态度应对。他的“黄州突围”被反复提及,从乌台诗案的绝望到黄州种地、交友、发明美食的自我重建,苏东坡以具体的行动和重建日常来对抗抽象的苦难的生存哲学为当代人提供了精神力量。

每个人都有抵达苏东坡的路径,有人去探访苏东坡曾生活过、写作过的名山大川,有人循着“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等诗句亲口尝尝与东坡有关的美食,对于康震而言,“书写苏东坡是我靠近这位千年知己的唯一方式。”

康震更看重苏轼从苏子瞻到苏东坡的转变,并认为,这本质上是文化人格的淬炼过程。

“如果说苏轼的博学如深潭,那么逆境便让这潭水化为瀑布,从而成就一个既深厚又活跃的灵魂。尤其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的精神蜕变,展现了中国士大夫文化自觉的最高形态,其在低谷发出高音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兼具思想深度与生活温度的典范。苏轼的魅力在于实现了多重统一:既保持’天行健’的刚健,又不失‘乐尽天真’的洒脱;既是文化巨人,又有生活情趣,这种特质让他的作品跨越时空,引发广泛共鸣。”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书封

“东坡热”意味着什么?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刘跃进认为,“东坡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苏轼精神如同一剂良药,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苏轼作为“文化符号”和“真实个体”,有着双重魅力,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洒脱,也有政治失意的困顿,这种立体的、健全的人格让当代人追慕。

刘跃进引用叶嘉莹“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指出当下重读经典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能从杜甫、苏轼等先贤身上汲取应对逆境的力量,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经典的珍贵之处。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何楚涵用“韧、刚、真”三字概括苏轼精神的现代价值。她谈道,这位一生被贬五万公里的文人,用“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何为真实的自我。

通过分析苏轼从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愤,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转变,何楚涵认为苏轼最动人的特质是“既承认脆弱,又超越脆弱”的生命力。

她引用书中对苏轼的定位——“东坡的身上,有李白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的忠义气,有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有白居易直言敢谏的批判精神”,认为苏轼比李白接地气,比杜甫乐观,比陶渊明执着,比白居易刚毅,强调这种仙气与烟火气并存的特质,正是当代青年在焦虑中亟需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