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上海本土法人金融机构如何探索“金融为老上海模式”?

4月27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组织“金融为老服务”媒体调研活动。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在媒体座谈会上表示,老龄化和养老既是一个宏观话题,也是一个微观话题。要银企共享,共筑有效市场,通力协作服务银发经济发展。还要优化服务供给,于细微处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作为一家深耕本地的金融国企,上海农商银行逐步探索出 “网点+社区”“金融+非金融”“线上+线下”的为老服务模式。

针对老年人高频的社保业务需求,上海农商银行自2024年起成为全市首批“社银直联”合作银行,在全市各区布设“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网点近300家,引入个人办理参保手续、上海办理养老金卡(折)调整等业务,方便老年人在银行网点实现社保业务“就近办”“多点可办”“全城通办”。

对于社区场景,上海农商银行主张提供“嵌入式服务”。该银行于2022年末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陆续推出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家庭教育、农品惠购、公益服务、居家生活、综合金融等八项“金融+非金融”服务,服务全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谈及上海农商银行为何做了许多的非金融服务,徐力表示,逻辑的出发点是老年人的需求。真的要去做好“金融为老”,就要用心去倾听老年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