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程璧与香港音乐填词人刘卓辉作为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音乐人,分别以民谣创作与歌词写作在华语音乐领域留下了独特印记。他们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既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审美取向。

程璧的音乐以诗歌入歌、以故事入歌。她将西川、谷川俊太郎等中外诗人的作品谱曲演唱,赋予诗歌以旋律的流动感。她的专辑《诗遇上歌》、《步履不停》等,构建出颇具诗意的淡雅意境;刘卓辉以与Beyond乐队的合作为标志,他的歌词兼具社会批判与人文温度。他常在词作中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成为香港流行音乐中少见的现实主义文本。

近日,“岁月如歌——程璧&刘卓辉‘音阅’潮动分享会”在南宁举办,两位音乐人就各自词作创作的经历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岁月如歌——程璧&刘卓辉‘音阅’潮动分享会”现场

工业时代碰撞野生时代

十多年间,程璧没有签任何一家公司。程璧说,自己是非科班出身,“我的专业和音乐没有关系,我是外语系毕业。误打误撞走入音乐圈。但是我小的时候就喜欢这些跟艺术有关的东西,音乐、绘画、舞蹈,这些都会让我感觉很开心,很有生命的能量。”出于想做、想分享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初衷,程璧北大硕士毕业之后试着开始写歌,试着把歌制作出来放到网上,并因此逐渐被大众关注。

刘卓辉分享了自己的填词历程,他于1980年代初因参加填词比赛偶然进入音乐圈,1988年起成为职业填词人,为Beyond乐队、陈奕迅等众多歌手创作歌词,如《大地》《情人》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刘卓辉表示,自己性格随遇而安,人生无过多规划,从出版人到填词人,再到后来出书,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程璧与刘卓辉活跃于不同的时代。程璧称,自己与刘卓辉完全是两套体系。刘卓辉经历了唱片的工业时代中填词人的这个环节,而自己则是唱片工业时代瓦解之后,互联网独立音乐开始传播的时候冒出来的一种更野生的样态。

刘卓辉也分享道:“我那个年代,歌手不通过一个唱片公司签约根本没有机会,以前所有的歌唱的资源都垄断在几个唱片公司手里。”

在那样的机会极为有限的唱片工业时代能够闯出一片天地,刘卓辉认为有运气的原因:“我1988年帮Beyond写《大地》之后突然红了,黎明、张学友就开始找我写词。那个时候我工作很忙,写歌曲就像是应付一些工作而已,没有特别在意这个事情,但是往往越随意写的,出来的效果越好。我的运气,再加上这位歌手的运气,然后他又签了有实力的唱片公司,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促成。”

Beyond专辑《秘密警察》封面

万物皆可入歌

分享会伊始,程璧为现场读者演唱了《晴日共剪窗》《时间之书》《山水回响》三首歌曲。《晴日共剪窗》灵感源于她初中时创作的古体小诗,充满对童年与奶奶生活的回忆;《山水回响》则是受广西桂林山水与人文启发而作,展现出自然与书香的融合。

程璧分享了《晴日共剪窗》的创作细节:“《晴日共剪窗》是我自己作词作曲完成,这首古体小诗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写的,后来我学会弹吉他,就试着给这四行诗谱曲,这首歌后来成为我的首张专辑《诗遇上歌》的代表作。”程璧强调灵感需即时捕捉,手机备忘录里攒满碎片化词句,路边小花、地铁瞬间皆可入歌。

程璧专辑《晴日共剪窗》封面

程璧的这种“自由生长”与刘卓辉“被旋律牵着走”的填词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谈及创作,刘卓辉提到,粤语歌创作多数先有旋律再填词,因粤语有九声,需依旋律适配歌词,这一过程较为被动,且填词需字斟句酌,耗时相对较长。

刘卓辉分享道,自己三十年间写了八百多首歌的歌词,“我在香港的作词人中还算是写得比较少的,和我同辈的写一千到两、三千首的都有。现在我的年纪大了,创作比较费神。我现在一方面会接写歌的工作,但是一方面有点抗拒,原因是写歌的几个小时或者半天会消耗自己很大的精力和体力。”

活动现场,两人还探讨了不同时代音乐创作的特点。

刘卓辉所处的唱片工业时代,填词人多为歌手服务,创作需考虑市场需求,如早期粤语歌有不少改编自日语、欧美歌曲,甚至改编时,并没有提前了解这些歌曲在原语境中的意义,而单纯是听旋律来写词。

市场需求中,情歌大受欢迎,刘卓辉写的很多歌词也都是走情歌路线。“但是很幸运的是遇到Beyond这样的乐队,他们愿意唱一些题材更为开阔的歌曲,比如很有家国情怀的歌。我们的默契程度也非常高,我和黄家驹合作了12首歌,我们没有讨论过,也没打电话,见面也不聊,就把歌拿到手我就写,写完传真过去,然后就直接发表。黄家驹也从没称赞过我,唯一的是在《大地》拿时代金曲的时候他感谢过我。”

程璧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独立音乐人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可通过社交媒体推广作品,创作成本降低,形式更灵活,无需受唱片公司过多限制,能更自由地选择创作风格。

对于音乐与文字的关联,刘卓辉的词作偏口语化、直白,注重传播性;程璧则善于引用诗歌创作,歌词富有诗意与人文关怀,能引发听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尽管创作路径不同,但两人都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还应承载思考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