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玉莹。
最近有一个词多次刷屏朋友圈:" 童年富裕症 "。
简单来说,说的是很多孩子的物质生活充裕,却出现情感空虚、缺乏自驱力,抗挫力也差。
事实上,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908 年的社会学研究中,英文 "Affluenza",被认为是一种像流感一样有传染性、痛苦的疾病,更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经济状况如此优越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幸福?更有后劲?
哈佛毕业的心理学博士布莱斯 格罗斯伯格(Blythe Grossberg)写的畅销书《我在上东区做家教》,通过对一群纽约上东区孩子的观察,给出了一个犀利的答案:
这些从小上着昂贵学校,父母、机构、老师都围着他们转的小孩太容易获得了人生巅峰体验,有着太多选择,反倒导致他们早早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陷入无意义感。
讽刺又心酸的是,这种现象蔓延至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心甘情愿陷入了富养小孩的陷阱里。

■热播的《白莲花度假村》第三季里,塑造了一个看起来对世界充满同情的名校女孩,深陷无意义感,去了泰国寺庙过间隔年,却一晚上都没有挺过来:他们吃的东西竟然不是有机的,虽然愧疚但是我就是有公主病,狠狠讽刺了一把。
过早的 " 巅峰体验 "
一个从小被 " 富养 " 长大的小孩长什么呢?
当作者走进上东区家庭时,发现私立幼儿园的学位一票难求,曼哈顿一名升学咨询师给一个幼儿园的名额可以开价到 2 万美元。
除了每年昂贵的学费之外,孩子们课后跟着家教学习:" 耶鲁大学博士毕业生帮助八年级学生写历史论文,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帮他们写英语作文 "。
还有专门的、每小时收费 800 美金的考试训练辅导,以及像作者这样毕业自哈佛的专家提供一对一的私人服务。
最重要的资源被作者称为 " 辅导届的爱马仕 ",这是纽约一个知名升学咨询机构团队," 他们在藤校找到一些理工科课程和晦涩的历史课,还有一门戏剧写作课,让学生去参加,看起来面面兼顾,方便进入名校。"
他们每天坐着司机开的车去私校上课,放学后去专业的体育馆或艺术机构练习,晚上回来有不同科目的补习家教在等着他们。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除了司机可能是父母以外,这也是不少北上广深爬藤孩子的一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孩子缓解压力、焦虑的心理医生们也必不可少。
而在教育资源以外,作为 " 盖茨比的儿女们 ",这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全世界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个假期必须安排上。
上东区最富有 1% 家庭的孩子们普遍钟爱的书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上东区,一切都是最好的。然而,在观察了上千个孩子的生活后,作者却产生了质疑:对于孩子来说,美好的东西是否会过量?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 " 巅峰体验 "(peak experience),指的是在做某些事的某些时刻,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奇妙、着迷、忘我的体验。就好像站立在高山之巅,虽然短暂,但却深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快、满足的情绪体验。
作者引用了一系列的心理学中对巅峰体验的研究,结果对纽约上东区的孩子们来说,是相反的。

■盖茨比里的奢华生活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无比熟悉,就是他们的日常
如果一个人从小无需费力就获得了足够多的巅峰体验,那么他们的人生将很少感受到新奇:
如小学一年级就能在上台演奏,小学五年级就能办画展,初中就已经去过了南极,全世界各地哪儿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历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但却失去了努力后获得的快感,反倒陷入了无意义感。
"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不会有期待的事物了。"
" 没有期待 " 的另一面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人员还发现,从小体验巅峰体验的孩子们,因为一切得之太容易,选择也太多,长此以往,这会让孩子缺乏界限感,总是需要即时满足。
即时满足之后便是漫长的百无聊赖,无聊是他们在没有期待之后通常出现的感受。而如果没有得到即时满足,则会表现得极其脆弱。
很多家长困惑,为什么我给了孩子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却不知道努力呢?
或许这就是答案。

■作者是哈佛毕业的心理学博士。
更可怕的境地
与此同时," 童年富裕症 " 的孩子背后,往往也伴随着父母的高期待,而这往往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伴随着作者进一步的观察和心理学分析,这些孩子们的高压状态一点点浮出水面。
上东区孩子们首先面临的是 " 追求高成就 " 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无比焦虑的上东区父母们。
超乎作者的想象和认知,这些已经身处财富金字塔的精英," 他们的财富非但没能让他们平静,反而让他们愈发焦虑,他们认为必须一刻不停地继续奔跑,否则就会坠落。"
这些来自华尔街的超级精英家长们依旧在害怕失败,害怕一不留神的社会经济地位滑落。
" 恐惧是驱动家长的一大动力 "。
在 2009 年的经济衰退期,作者本以为需要家教的家庭会变少,出乎预料,她在上东区的生源意外变多了。

■《白莲花度假村》还安排了一个穿着杜克校服试图自 / 杀的精英父亲形象,被人嘲讽:绝对不能忘记自己的名校身份,杜克还发文表示不满。
这种反差经历让作者深切地理解了上东区家长们的恐惧心理。
在能保持家长们自我价值感的成就中,孩子的成绩、升学成为其中非常显性的一个。所以那些在作者看来 " 无穷的优质教育资源 ",那些由无数金钱堆砌而成的 " 教育特权 ",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呈现:
教育更像是一种投资回报——如果孩子能上藤校,就证明家长投入的时间和资源产生了效果,因此升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成了金钱和特权的游戏。
对于上东区家长来说,最值得去的只有三所大学: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只能遗憾地位列 " 二流 "。
对于孩子来说,在高控制的环境中,如果无法满足家长对自己的期待,那将会有巨大的压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想要用体育来爬藤的上东区孩子们经历着无休无止的练习,下雨、停电、刮台风,只要俱乐部还开着门,都必须去参加训练。
高强度体育训练带来了身体的负重,甚至不可逆损伤,然而他们会因为受伤而开心,因为受伤以后当天不用继续训练了,甚至他们祈祷自己受伤,用受伤来换休息(a break for a break ) 。
雪上加霜的是,父母特别忙,一周能和孩子们共进晚餐都是奢侈的事。
家长的疏离、追求高成就的压力让许多孩子们滑向问题边缘,从抑郁、偷窃、酗酒,到作者观察到的一种更可怕的境地:
" 他们不顾一切地试图葬送父母为他们精心安排的前途,他们被一种自我毁灭的冲动所驱动,去尝试各种危险活动。"

■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吸 / 毒,酗酒的可能性并没有差别
唯独少了 " 顿悟时刻 "
在几近 20 年的时间里,作者布莱斯在上东区的家教费用几乎没有增长,但她有自己的坚守。
她发现,在这群财富前 1% 的孩子中,焦虑、抑郁,以及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高发。那些 " 幸存者 " 们大多有一个特点:能进行深度思考。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家长争分夺秒需要孩子去完成爬藤的使命:" 不少家长会让老师们代写,以取得课堂的高分,从而保住孩子的 GPA。"
但她不会代替学生写作业,不会帮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落实成文字,因为这种 " 帮凶式 " 的辅导,剥夺了上东区孩子们为数不多的思考时间:
" 我想做的是点拨学生,而这需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人来对待,而不仅是服务对象。"
很多时候她要和一个庞大的升学指导团队来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成功申请到名校的 offer。
她经历过很多孩子的爬藤历程,了解从 SAT 分数、家族捐赠、夏校选择到校友加分在内的种种申请 " 内幕 ",但是这其中有一样东西,是极其重要,但又无关财富的,那就是与大学申请文书相关的 " 顿悟时刻 "。
尤其是凸显个人特质的大学申请文书在申请大学时格外重要。
作者布莱斯总结道,一篇 650 字以内的大学申请文书 " 必须反映招生委员会还不知道的某个世界、某个时刻或某种顿悟 "。
" 顿悟时刻 " 可以是经挫折而生的个体感悟,比如自我反思、遭遇羞辱或真正进入未知的世界等等。
在作者看来,对于只有 " 巅峰体验 " 的孩子们来说,享受奢华生活的时刻是无法写进精彩的大学申请文书里的,而他们几乎没怎么体验过顿悟时刻。
他们的每一分钟都是被安排好的。

■斯坦福的研究就发现,经济周期下高收入家长对教育的投资反而增加,与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差异也增加了 20%
其次,这篇申请文是无法被代劳的,申请人必须保持文章的真实性,即便只有一点点成年人的干预也会使文章显得不真实—— " 学生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父母也不能再操控局势。"
能够打动招生官的是 " 真实而有感染力 " 的文章。
可惜的是,孩子们从小去遍了世界,但在哪儿都是住着豪华酒店,吃着精致的餐点,走马观花,用同一种方式去打卡不同的景点。
他们的生活里,唯独缺了亲自深度参加的生活。
布莱斯也从一开始的羡慕到祛魅,经历过近 20 年的观察,她依然得出这个结论:" 金钱可以让生命变得耀眼、迷人、鲜活,却最终让年轻人陷入孤独、无爱和无意义感。"
假期也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可以走出消费主义的陷阱,真正参与一种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谷雨星球,作者:玉莹,题图来自:《白莲花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