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艺术家连丽如继承并发展了其父连阔如创立的“连派评书”,她以《评书三国演义》成名,其评书以“评人、评事、评情、评理”为特色,深入剖析历史背景、官制礼仪与民间风俗。她对“挟天子令诸侯”“白门楼”等桥段的细腻演绎,既尊重原著又融入独到见解。

她创办的宣南书馆、北戏书馆等平台已成为北京评书传承的重要阵地。作为国家级非遗“北京评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现年83岁的连丽如仍每周坚持登台说书。

面对评书馆减少、后继乏人的困境,她感到责任重大。为培养评书新人,2023年连丽如举办了一系列评书课,现场说书授艺并全程录像,讲课内容整理为《连派评书艺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近日在北京湖广会馆宣南书馆举办了新书分享会。

连丽如已经83岁,她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书馆早已不如往日繁荣,几乎只有寥寥几人坚持现场说书的传统。

在她的回忆中,曾经的书馆数不胜数,活跃着许多评书演员,而如今书馆门可罗雀。为了让这一文化得以延续,连丽如选择收徒与开馆,她的两个义子王玥波和弟子梁彦,也成为了传承者的一部分。

连丽如表示,学评书需要强烈的热爱和耐心。评书表演需要极高的口才和扎实的文化素养,掌握好故事情节与人物行文,才能在表演时把人带入故事情境。而她本次新书的内容,也正是希望通过15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让读者感受到评书艺术的魅力与技艺。

连派评书由连阔如开创,自成一家一派,连丽如被称为“小连先生”。在这本新书中,连丽如以连派评书擅长的评书艺术品种《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著名长篇评书及选段的说功、做功、打功为例,讲解北京评书与连派评书艺术的历史活动中,连丽如讲述了新书背后的故事和连派评书艺术的传承理念。她回顾了新书的孕育过程:受疫情影响曾推迟计划,后来在北京园博园开办评书讲习班,为三十多位学生授课,并将经验整理成册。阐释“连派”艺术渊源时,连丽如讲述了父亲连阔如借鉴京剧精华、将“唱念做打”以及生旦净丑等京剧表演技巧融入评书创作的历程。

当被问及连派评书精髓时,连丽如答道:“连派评书的精气神在于我们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并借鉴京剧的表演艺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这种跨门类的融会贯通让连派评书独树一帜。

书法家米南阳回忆自己儿时听连阔如先生评书的难忘经历时说,连阔如的艺术给自己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启发和灵感。米南阳由衷敬佩连丽如多年来为评书事业所下的“苦功夫”;影视、话剧艺术家杨立新以“宁给一锭金,不传一段活”的曲艺行话道出连丽如将评书表演技巧倾囊相授的慷慨。杨立新表示,评书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人分饰众角的表演功底令他这个长期活跃于舞台上的专业演员深感钦佩。

京剧艺术家谭立曾回忆了祖父谭富英与连阔如之间感人的艺术友情。当年谭富英为听连阔如的评书,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赶赴书场,甚至专程登门“补课”。谭立曾指出,京剧与评书艺术本是互相借鉴、相得益彰的,而此次新书的出版,为曲艺界和戏曲界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和理论依据。

古老的评书艺术也正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可能:从茶馆书场到高校课堂,从剧场舞台到网络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喜爱评书。正如连丽如所言:“我相信评书艺术永远会存在于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