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研究》,王书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321页,118.00元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发展到唐代,已基本成熟。尤其是中唐以后,山水审美观念从山水到水石的变化,让自然变得更加可亲,士大夫们在长安、洛阳竞造园第,掀起了一股造园风潮,池水、假山、花木等在园林中所占的位置日益重要,园林景观的审美成为园主的追求目标。对唐代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早,侯乃慧《诗情与幽境——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重点考察唐人园居生活的诗意,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与《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两书从唐园辑考与文化语境两个方面深入开掘,成为重要的奠基之作。王书艳女史早年曾问学于李浩先生,又在朱易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并据以出版了《唐代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研究》,最近她又推出了新著《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研究》,将唐诗与唐代园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捧读之后,大体谈谈自己的观感。
一
一般来说,博士论文往往是作者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其本人后续的研究很难再超越。书艳女史抓住“唐代诗歌”“园林景观”和“审美建构”三个关键词,“从横向的具体层面和纵向的理论层面对唐诗与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进行学理研究,呈现基于具象的审美建构过程……将园林与诗歌的关系考察置于更宽广的学理分析中。”(第11页)可以看出,作者悬鹄甚高,本就有超越之前研究的远大目标。为此,全书从四个维度展开讨论。第一个维度,即唐代园林及其景观的诗歌呈现。以唐诗为主要考察范围, 结合唐代文赋、正史、笔记、绘画、出土文献等史料,力求真实还原唐代园林的景观建构;第二个维度, 从横向维度对构园要素的审美建构进行具体研究。以山石、水景、花木、建筑和声音景观为例,发掘隐含于构园行为背后的情感与精神;第三个维度,从纵向维度对审美建构的生成过程进行理论研究。从唐代文人对构园生活的诗歌吟咏,到园林物象的诗化,在此审美生成的过程中唐诗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第四个维度,围绕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概念以及园林意境审美,对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进行深入探究,并以此进一步呈现唐诗在园林景观审美生成中的美学意义。根据四个维度,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以唐代诗歌为考察范围, 并结合唐代文赋、正史、笔记等对唐代园林的景观化特征、景观体系建构和景观建构艺术进行全面整体的呈现;进而从构园要素的组合与配置、景观的分区与布局、景观的微型化与壶中天地三个方面对唐代园林景观的体系建构进行细致讨论;景观建构的艺术原则与技艺方法也得到关注,诸如因借艺术、对比手法、线性序列、自然的追求等,在唐诗中都有涉及;第二章即进入更为具体的园林景观建构的讨论。文章从山石、水池、花木、园亭建筑及声音景观五个方面,围绕唐代园林诗歌创作和唐代园林的典型景观之间的审美建构关系进行重点讨论,整体上呈现出从山水的架构到花木、亭台等具体物象再到听觉通感审美的景观建构;第三章则以诗意化为核心,探讨唐诗对唐代园林景观的影响。写意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旨趣,对唐代园林的诗意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园景入诗与园林题名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理想,影响到园林的诗意审美;第四章选取“景”“赏”“境”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概念,从其发展形成的过程出发,考察唐代诗歌与园林景观审美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五章就上章“境”的审美概念具体展开,选取“闲境”“幽境”和“雅境”,探讨唐代诗歌与唐代园林意境审美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这四个维度、五个章节的探讨,环环相扣,条分缕析,将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之关系较为理想地呈现出来。
二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视角新颖。尽管唐代园林与文学研究已经成绩斐然,但尝试从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视角研究诗歌与园林之关系,进而考察唐代文人的景观审美、诗歌吟咏,及其对园林景观建构的影响,本书尚属首次。由此,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唐代园林与景观的关系。“当唐代园林逐渐代替自然山水成为新的游览胜地、题写和吟咏的对象时,园林的景观化特征也日益鲜明。无论是园林景观的体系建构还是景观建构艺术,无论是唐代园林中的山石景观、水池景观、花木景观还是建筑景观,无论是唐代文人对园林景观的诗意化表现还是对园林景观的审美理论总结,等等,园林在唐代都是作为一种景观而存在的。”(第294页)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发掘唐诗在唐代园林景观之审美建构中的美学意义。“包括园林构山中的山水意的赋予,园林池景观中的江湖之思,还有花木景观中的文人之趣,以及园林中亭等构园要素景观的诗化;同时也包括园林景观进一步走向写意化与抽象化,园林景观的题名促使景观的诗意提升,以及唐代文人对园林的题写促使园林蕴含丰富的象征意蕴,等等,都是唐代诗歌美学功能的体现。”(第294页)这两大核心内容相较以往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本书的又一特点是研究方法适当。本书从横向的具体层面和纵向的理论层面对唐诗与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进行学理研究,既对园林景观要素的审美建构进行微观论证,又对审美建构之过程进行宏观阐释,做到纵横连贯、点面结合,突出唐诗与园林景观审美建构的学理分析。本书的第一、二两章即属于横向层面,三、四、五三章即属于纵向的层面,这尚属层次结构方面的宏观方法论。在微观的讨论上,本书的研究方法也值得肯定,即面对众多的审美概念,作者进行了非常细微的辨名析理、梳理源流的工作。如第三章第一节论唐代园林景观的诗意化时提出了“写意园林”这一说法,在讨论写意园林之前,考察了写意作为绘画领域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旨趣的内涵、诗文领域中写意内涵的发展,进而提出唐代写意园林的说法,重点讨论唐代园林写意的种种手法和诗歌题咏中的表现。这样对园林写意就容易领会。又如第四章第一节论景,逐一讨论了“景”“风景”“景物”“景致”与“胜景”“清景”“幽景”“景趣”两组概念,并结合唐诗和相关园林来分辨考察,诚如其自云:“通过对以上词语的分析与排列,可以看到唐代文人园林景观概念的发展过程以及景观审美能力所达到的层次境界。”(第200页)本章对“赏”“境”的讨论,以及下一章由“境”生发出的“闲境”“幽境”“雅境” 的讨论,皆秉持这一方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细致入微的探求精神。至于第二章第四节用表格统计唐诗中出现的各种“亭”(第113-117页)、第五节用数字统计《诗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中出现的各种“泉”(第130-134页),虽是较为习见的研究方法,却也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做好。
视角的新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无疑保证了本书在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和观点的确实可靠。兹举一例,以见一斑。本书第四章第三节论唐诗与园林之“境”,此前的园林研究中,张家骥《中国造园论》第七章偶有涉及,认为“境”或“境界”一词,在南北朝的时候,主要是属佛学和哲学范畴,到唐代而成为美学范畴,进而有了园林艺术的意境,接下来即就如何造园而有意境展开讨论,与其书名相符;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六编“园林审美意境的整体生成”,讨论的是“园林审美意境整体生成的十条规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侯乃慧之书虽名为“诗情与幽境”,实际讨论的是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与此话题无关。书艳女史的另一著作《唐代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研究》专辟一章,讨论“园林书写与诗歌意象、意境理论的形成”,所论“诗境”与“园境”还相对简单。本书则就此展开详论,第四章第三节专就“境”“诗境”“园境”来谈,充分吸收萧驰、钱志熙等先生的成果,认为“‘诗境包含着诗意的一种风景或环境’,具体来说便是诗人眼前可以入诗、作为诗的表现对象的风景或环境。那么,结合上述诗作中所描述的场景,这里的风景或环境不正是园林之境即园境吗?这种园境不同于旷野自然山水,而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园景组合”(第223页),将诗境与园境较为圆满地关联起来。而第五章继续讨论唐诗中的园林意境,分闲境、幽境、雅境三个方面展开,则是发他人所未发,为全书画上休止符,尤足称道。
三
作为一个认真的读者,我也要对该书的个别内容提出商榷意见。该书第68页引《马退山茅亭记》的名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诸句,依据中华书局1979年版《柳宗元集》,仍将该文作者视为柳宗元,但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尹占华《柳宗元集校注》征引宋代王应麟一下诸家观点,并加以考辨,认为该文作者其实是独孤及,宋人编次时误入柳集。(《柳宗元集校注》第1802-1804页)尽管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但不能无视存在的异说,应略加说明。
该书第70页,引用贾祥云主编的《中国赏石大典》中的资料,称考古发现的北齐崔芬墓中的壁画,“其中一幅描绘墓主人老年时的生活场景,背景为两块巨石相对而立,而墓主人形体瘦削,皴皱有致。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这是我国最早的赏石置石图。”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粗心之误,贾书“形体瘦削,皴皱有致”八字乃描绘巨石,非形容墓主人;二是作者据贾书称“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这是我国最早的赏石置石图”,此说也有可商之处。《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云: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第388页)谢鲲因为自视“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不如庾亮,而“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故被顾恺之作画时置于岩石间,其意即在对岩石的欣赏,可视为最早的赏石图,惜其图未传。因此可将原文修正为“从目前发现的史料看,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赏石置石图”,以求表述更为严谨。
该书第76页称“唐代园林中已经出现假山的营构,例如《全唐诗》中已收有以‘假山’为题的诗作”,其后枚举权德舆、韩愈、许浑等人的作品,却忽略了可能是开山之作的杜甫《假山》。该诗序云:“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该假山系垒土为山,置于瓷盆中,“宛有尘外致”,诗中云“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与序文相呼应,为唐人假山诗之佳作。论假山诗而不及此,略有遗珠之憾。
书中还有一些偶然的疏漏,如第40页,征引《唐语林》关于平泉庄的记述,“有巨鱼肋骨一条,长二丈五尺,其上刻云:‘会昌二年海州送到。’”其意甚显豁,即平泉庄藏有巨鱼肋骨,以为奇珍。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有《海鱼骨》一首,用《庄子》任公子钓鱼之典,也可证所藏为鱼骨。该书作者在文中称“水体形态多样,且与‘巨鱼肋骨’之石相配置”(第40页),“之石”二字实为蛇足。又,该书第22页,枚举长安、洛阳城坊之园林,中有“永宁坊有钱的永宁墅小园”,“钱”后脱“起”字,钱起有《晚春永宁墅独坐寄上王相公》诗。凡此皆是小疵,不足以遮掩全书的创获。
王书艳女史穷十余年之力,深耕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与唐代园林之关系,新著《唐诗与唐代园林景观的审美建构研究》对唐诗和唐代园林如数家珍,在充分考察园林景观建构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景观诗意化的种种艺术手法和审美概念,结构绵密,胜义纷呈。一书在手,“林泉恣探历,风景暂徘徊”(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其三),若谓予不信,请读原书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