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1年入选“教学名师”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王公龙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王公龙:我是1995年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的,1998年进入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工作,曾持续多年从事国际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我硕士、博士的专业。但党校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阵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校的主业主课,党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必须强大。由于新老更替的原因,二十多年前,我从一位老教师的手中接过《共产党宣言》的教学任务。对我而言,这既是成长的机会,更是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薄弱。之前我并没有系统、深入地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我涉足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的时候,有点感觉像读“天书”。印象较深的是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感觉这本马克思26岁写的著作,对我而言是如此的艰涩难懂。在党校中青班教学中,学员们对我教学的评分一开始并不高,我也曾信心不足,打过退堂鼓,感觉我自己低估了专业转型的难度。最难忘的事情就是上课怕学员提问,一提问就紧张,那种尴尬的场景有时会出现在梦中。但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我还是下了决心,决定啃下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部经典。看一遍不行就多看几遍,看一本不通就多看几本,看一次不够就多看几次。正是通过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马克思早年的博士论文到晚年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书信,我逐步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浓厚兴趣,看懂了就能增强信心,有了信心就会反复重读。我曾每隔几年就通读一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总是提醒自己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立足于当下的时代,思考今天中国的问题。正是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要把新时代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搞清楚,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根基是不可能的。经典理论学习得越系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因此,我在教学研究中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联系起来、贯通起来,既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又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既从经典中获取思想、方法和智慧又始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联系和比较中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和原创性贡献。我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向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转型。只不过,我没有丢掉自己的“老本行”,而是注重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让我的国际关系专业知识赋能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努力开辟新的研究视角,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新意和特色。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王公龙:这种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自己感悟到的,也将是一辈子受益的。首先是做人的态度,做有信念的人,做言行一致的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首先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讲你信的话,做你信的事。带着感情讲,带着信念讲,和一般性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是两样的。因为从你话语表达中,学员是听得出你到底对自己讲的话信不信。如果口是心非,教学效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的。教学既是教别人,也是教自己;既是向别人传授知识,也是让知识内化于心。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对我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提升。其次,形成判断问题的立场。立场决定价值和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学说,是为人类谋解放的理论。读多了就会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形成认识和判断问题的立场。每当遇到辨析复杂的社会思潮时,我总是提醒自己,搞清楚你站在哪里说话,为谁说话,谁爱听你讲话。再次,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看问题总得讲个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找找主要矛盾,看看量变还是质变等等。尤其是要讲实事求是。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联系起来,和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性变迁联系起来,就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国家的确走在正道的大道上,而且道路越走越宽广,人们的心态越走越自信,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赶上了近代以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迄今为止发展最好的阶段,这是何等的人生之幸!自觉运用这些方法,看问题就不会偏激,做事情就能稳健,让自己的人生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王公龙:在党校的讲台上讲好马克思主义很重要,但要真正讲好并不容易。搞懂马克思主义是前提,但搞懂并不意味着能讲好。我的体会是: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基本规律,更需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如果说在高校的讲台上,老师们还可以运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不学也得学”,因为要考试,但在党校的讲台上,面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丰厚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难以真正讲好党的理论课的。我的体会是:一是打磨精品课,把精品课当载体,以高品质的理论课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二是探索新教法,让学员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用问题作牵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透,讲出新意,讲到学员的心坎上。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公龙:对我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信念,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所以感觉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有价值;马克思主义也是方法,让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知道该往哪里走。在变化的世界中感到有一种确定感,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王公龙:我经常想: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在10年后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5年后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将是何等的伟大!那将意味着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国家,那时的中国人会对马克思主义抱有更强的自信,对我们所走的道路会更有充足的底气,那时的世界很有可能会以新的视野重新认知和判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王公龙:要让党校的学员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思路还是读经典,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读经典;同时立足当下的时代,带着今天的问题去重新思考经典的价值。比如学习《共产党宣言》,最关键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好这把理论之钥,就能开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门。同时直面学员头脑中的理论问题,不回避,不绕道,不敷衍,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把问题搞清楚、弄明白,这样,困扰理想信念的难题就会有破解之策。其次,要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传承至今的文明之根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以“魂脉”“根脉”相统一的认知框架,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深学透。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王公龙:大学生的思政课当然重要,问题是如何上好思政课。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道理,用故事感动人,用问题启发人,用精神激励人。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王公龙:总体上看,思政课的队伍庞大,实力较过去显著增强。但竞争也很激烈。评价体系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无疑要以科研为基础,但首先是“教书”,把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思政课的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