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2年入选“教学名师”的、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石书臣:我上大学时读的是哲学专业,上学时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通过老师的教育引导,我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毕业后,我留校担任思政课教师,后来在职修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更加坚定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的方向。入职39年来,我一直从事马理论研究教学工作。马理论教学,关键是要把信仰传递给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理直气壮讲信仰,用自己坚定的信仰引领学生成长。很多学生在上了我的思政课之后都表示深深被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吸引,甚至有的非马理论学科的学生也想报考马理论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个时候也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最开心的时候。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石书臣:从事马理论研究教学工作,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思政课教师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正确指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为我开展马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科研方面,我开始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视域,获得1项与此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教学中,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智慧和德育素材的运用,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在科研中必须阐述清楚。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只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发挥出理论之“行”的真理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石书臣:多年来,我的工作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紧紧连在了一起,长期的马理论研究教学经历,使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深深烙在我言行之中的标志性符号,更成为我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以至于别人在与我的交谈中很快就能猜到我的职业身份。对我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的信仰所在、学科所在、岗位所在、事业所在。我将坚持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行马。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从事马理论研究教学工作,我既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也感到非常自豪。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石书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科学真理,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前进方向,充满了先进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涉及领域广泛,既需要在各领域的深化研究,更需要整体性、体系化的研究阐释。通过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质要义,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石书臣: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要把道理“讲透”,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明白,让学生听得懂。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要“解渴”,要讲到关键点上,而不是照本宣科,停留在表面。二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要用数据、成就、事迹、故事来说话,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成功的。三是要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用好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如,在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中,让他们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歌唱、演奏红色音乐作品的形式对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等相关主题进行“特色展示”,实现了发挥教师主导性与激发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石书臣:大学生思政课十分重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是讲理论的课程,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理论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所以思政课永远是一门新课,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理论观点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所以,思政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个关键的本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思政引领力,同时,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石书臣:目前,思政课教师普遍教学认真、责任心强,专业知识、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提高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有些教师在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方面还需要加强;有的教师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还需要提升;有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还相对缺乏。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学科支撑较强(建立了一大批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培训深造),政策待遇不断改善,消除了思政课教师的后顾之忧。这为思政课教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是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和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另外,随着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引入和应用,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加大,需要加强价值评估;学生自主性增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加了难度;新技术新技能发展迅速,对教师的知识更新、AI素养等有了更高要求,缺乏AI素养、不懂数字化的教师将跟不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