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周艺术人物:新加坡艺术家、电影人及策展人何子彦(Ho Tzu Nyen)将任第16届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日本酷儿行为艺术家荒川-纳什医(Ei Arakawa-Nash)将代表日本参加2026年威尼斯双年展;导演陈意心在上海徐家汇书院讲述完黑胶音乐与影像里的五原路往事,韩国雕塑家金于填(Kim Woojin)中国首次个展《万物皆相连吗?》亮相宝龙美术馆等。
韩国|艺术家、电影人及策展人何子彦
担任2026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
近日,光州双年展主办方宣布任命新加坡艺术家、电影人及策展人何子彦(Ho Tzu Nyen)为第16届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展览将于2026年9月开幕。光州双年展基金会表示,何子彦因其“以艺术的变革力量为核心的策展提案”获选,并指出“他的策展方法旨在激发全球不确定时代急需的驱动力,有望为光州双年展开辟新的方向”。

何子彦
何子彦1976年出生于新加坡,其创作实践涵盖电影、影像装置和表演艺术,关注的主题包括神话、身份与历史,尤其聚焦于南亚地区的文化与历史叙述。他的代表作之一是2009年的电影《HERE》,讲述一个人在精神机构接受实验性“影像疗法”,灵感来源于法国思想家费利克斯瓜塔里的理论。另一件重要作品是自2012年起持续至今的《东南亚批判性词典》(The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utheast Asia),聚焦东南亚地区的当代历史叙事。作为艺术家,何子彦曾代表新加坡参加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并先后参与2014年上海双年展、2019年爱知三年展及2019年沙迦双年展。他曾在2018年光州双年展中参展,并为2021年光州双年展创作了委任作品。策展方面,他曾于2019年共同策划台湾亚洲艺术双年展。

何子彦作品《一只或几只老虎》(2017) ,“昼夜狂欢2018”装置现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图像版权归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艺术家所有
何子彦在声明中写道:“能以艺术总监的身份回到光州,对我来说是梦想成真,也将是一次在这座非凡城市中展开的独特旅程。本届展览将汇聚那些在过去二十年里启发和推动我前行的能量、命题、实践与思想。这将是一次探索艺术变革如何与光州民主变革遗产产生共鸣的机会。这届双年展不会传递单一的信息,而是试图创造我们所有人共同分享与塑造的变革命题。”(综合)
日本|酷儿行为艺术家荒川-纳什医(Ei Arakawa-Nash)
代表日本参加2026年威尼斯双年展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The Japan Foundation)宣布,现居洛杉矶的酷儿行为艺术家荒川-纳什医(Ei Arakawa-Nash)将代表日本参加第六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将于2026年5月9日至11月22日举行。荒川-纳什医与丈夫共同养育着一对新生双胞胎,他计划为双年展创作一件探讨民族主义与父权制主题的装置作品。作品将从他作为酷儿父亲的角度出发,并以市川昆1962年的电影《我两岁》(Being Two Isn’t Easy)为创作参照。

荒川-纳什医和他的双胞胎 图片:Ricardo Nagaoka.
荒川-纳什医1977年出生于日本福岛,自1998年至2019年在纽约生活和工作,后搬至洛杉矶,目前是加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研究生艺术项目教授。自2000年代初以来,他致力于推动行为艺术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其创作常常打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界限,挑战主观“自我”的稳定性,作品往往呈现即兴状态,并常与他人协作完成。
他的艺术灵感来源包括具体派(Gutai)、东京激浪派(Tokyo Fluxus)、偶发艺术(Happenings)、贾德森舞蹈剧场(Judson Dance Theater)及维也纳行动主义(Viennese Actionism)。他的参与式装置作品《请超级随意作画》(Mega Please Draw Freely)于2021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展出,并将于今年7月起在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展出六个月。他的个展包括:2024年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绘画是流行巨星”(Paintings Are Popstars),2023年瑞士弗里堡美术馆(Kunsthalle Friart Fribourg)的“不要放弃”(Don’t Give Up),以及2021年在纽约艺术家空间(Artists Space)的“社会肌肉康复”(Social Muscle Rehab)。他还曾参与2019年檀香山双年展、2017年明斯特雕塑展、2016年柏林双年展,以及2014年光州与惠特尼双年展。(宗合)
日本|艺术家王点(LEOW)
《Future Weave》亮相2025大阪世博:以光织未来
近日开幕的EXPO 2025 Osaka Kansai Japan大展中,中国艺术家LEOW(王点)受邀在主场馆「Shining Hat」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沉浸式光雕展映。

王点
据悉,EXPO 2025以“为我们的生活设计未来社会(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为主题,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致力于全球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对话与共创。
《Future Weave》作为本届世博会投影映射展映计划的重要作品之一,由LEOW带领DDD STUDIO团队共同完成。作品通过光作为媒介,以节奏与空间律动为线索,构建出多维、复杂、开放的光影叙事系统,呈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未来社会想象。在创作过程中,LEOW坚持以原创音乐为起点,强调声音与视觉结构的联动,让作品如生命体般生长,使光影不仅覆盖建筑表面,更融入建筑感知之中。

《Future Weave》
为实现《Future Weave》的整体构想,LEOW邀请了来自中国的三位创作者协同合作:三维视觉与空间叙事专家李季,生物生成与有机视觉系统创作者刘惠文,色彩流动与生成美学设计师郭晓彤。他们在空间建构、生态生长与色彩交互等领域展开协作,共同编织出立体、细腻而富有未来感的光影织图。(整理/高丹)
上海|艺术家殷漪
对城市声音的观察
近日,展览“殷漪:我听到了”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呈现艺术家殷漪自2014年至2025年间的创作,包括从音乐跨界至当代艺术领域后创作的8件声音艺术作品,涵盖声音、影像、装置、表演及听觉剧场等形式。

殷漪
殷漪,1978年生于上海,曾活跃于诸多音乐创作领域,后转向声音艺术实践。他从艺术家、策展人与高校教师等不同身份出发,持续观察和探索声音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
殷漪的创作以“公共空间中的身体性”与“身体性中的公共意识”为线索,揭示其对都市声音的观察。通过不断记录街道、马路、地铁、公园等不同的城市声景以及都市声音,呈现公共空间文化和社会属性之间存在的联系。

展览现场
而上海作为殷漪的出生地与生活空间,也构成了殷漪创作的语境和情感基底。他作品中的声学素材根植于上海的城市肌理,使听者得以通过听觉重返时空。

展览现场
如以上海为创作地或语境的作品中,《20140901-20140930》(2014年)、《一次上海的旅程》(2017/2025年)、《向西》(2019年)、《上海》(2021年)等等,他将自我意识投射至具体的实践与思考中。其作品成为个体与上海这座城市对话的载体。(整理/陆林汉)
上海|导演陈意心
黑胶音乐与影像里的五原路往事
5月5日下午,上海徐汇区图书馆、徐家汇书院举办了“YUE读五原路”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文化对谈讲座,由导演、音乐人陈意心与资深媒体人周力以及到场的友邻们分享五原路上的人与事,到场的嘉宾集海上文化、艺术、影视于一堂,共同回眸通向记忆深处的弄堂和亭子间的点滴。
五原路,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820米,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马路,混杂着老式花园洋房、新式里弄和高层住宅,也是《爱情神话》中老白和老乌的家、小皮匠的修鞋铺等多个电影场景的取景地

五原路
在梧桐掩映的红瓦粉墙间,这片街区曾聚居着文人墨客、艺术家与学者,他们的步履与思想曾为这条小路镀上人文的柔光,如今依然有新一代的青年们共同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延续书写着属于这条马路的鲜活注脚。
“YUE读五原路”系列活动举办的起因是陈意心最近制作发表的《五原路二十周年纪念版》黑胶音乐唱片,里面有一首2004年就写给梧桐区各条小马路的歌曲《五原路》,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首有关上海的citywalk之歌。当时陈意心走回自己生活过的小马路上,不经意间哼出了一段旋律,并填上一连串上海话的路名,“五原路,永福路,复兴路,武康路,安福路,常熟路,淮海路……”歌曲最后不断循环往复的“五原路”,让这首歌变成了一首乡愁之歌。2014年,他又制作了《五原路》十周年的音乐艺术电影。又是一个十年之后,在这张二十周年纪念黑胶唱片和系列音乐电影里,用音符与影像与师友们重温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地上斑斑点点”的惬意时光。

“YUE读五原路”系列活动现场
这次“YUE读五原路”系列活动的前两场,一场是在胶集文化艺术空间举办的黑胶音乐与影像赏析会,嘉宾包括出生在五原路的漫画家张乐平之子张慰军,与把家安在五原路附近的著名媒体人甘鹏。另一场是陈意心和嘉宾畸笔叟、钱小昆带领大家从五原路出发,漫步梧桐区。
上海|韩国雕塑家金于填(Kim Woojin)
中国首次个展《万物皆相连吗?》
韩国雕塑家金于填(Kim Woojin)个展《万物皆相连吗?》于4月27日至6月8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
展览以“万物皆相连吗?”之问,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结构如何被社会建构,以及其中流动而复杂的关联网络。金于填的作品通过动物形象颠覆人类中心主义秩序,以造型语言探索多物种共生的可能性。展览中,马、鹿、兔、猫、鹤、狗等栖息环境与生态习性各异的动物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处。这种共生的景象超越了形象的简单并置,邀请观者想象在等级与角色被解构后,生命体如何建立新型生态关系

韩国雕塑家金于填(Kim Woojin)
金于填(Kim Woojin)1987年出生于韩国,以雕塑突破人类中心思维边界,其作品中的动物挣脱人类赋予的符号化角色,以与环境共生的姿态重生,展开恢复生命联结与生态感知的造型实验。作为韩国最具公众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他不仅在美术馆体制内创作,更通过公共艺术项目、品牌合作、商业空间装置等多层次实践拓展雕塑语言。

展览现场
在展览中,金于填通过造型语言思辨当代世界,追问我们如何重新联结与共生。这不仅是造型实验,更在生态转型时代提出向非人类生命学习的新感知,以艺术重塑生命的觉知与共存方式。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为赵慧玎(Cho Hyejung),她自韩国国民大学雕塑系毕业后,先后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美术史、清华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游走于学界与现场,在中韩两国展开多元实践。(整理/黄松)
上海|学者尚辉
美育课堂解码中国画里的城市美学密码
浦江两岸,古典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中国画如何用笔墨描绘上海的立体节奏与视觉张力?

尚辉
“五一”假期期间,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共同主办的“大美术馆计划”之美育讲堂——“中华艺术大家说”第一季第四讲,在中华艺术宫启幕。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尚辉以《国画里的黄浦江畔——笔墨现代性的城市地标探索》为主题展开精彩演讲,带领观众穿梭于水墨丹青与都市天际之间,奏响一曲传统艺术对话现代文明的思想交响。
“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何不能称为‘风景画’?”讲座现场,尚辉向观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名称之别,意味着中西之间艺术理念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别,也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观看方式。当下中国城镇快速发展所形成的都市景观,理应成为当代中国画表达现实感受的聚焦点。而如何将视觉经验转化为笔墨程式,既是当天“中华艺术大家说”热烈探讨的话题,也是这个时代亟待突破的课题。

讲座现场
尚辉表示,“中国画的现代性探索,是机器或数字复制时代形成的视觉性表征的映射,对笔墨是什么的再次追问,凸显了城市视觉化消费对传统笔与墨关系的重建,它虽传承或借用了传统山水画或花鸟画的某些笔墨皴法,但不论岩石建筑还是玻璃与钢的建筑,笔与墨在描述或表现这些建筑时,以便创生出新的笔墨类型。”
当建筑学、社会学与美术理论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讲堂里跨界碰撞,现代“建筑入画”的百年路径也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中华艺术大家说”是为进一步深化落实上海“大美术馆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群众打造的美育大课堂。前几期还曾邀请冯远、金亚秋、许江、曾成钢等知名学者大家畅谈艺术跨界话题,受到诸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