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在网传视频中,有铁路工作人员将“拦门”旅客从车门处拉至站台安全区域的画面,“目击者”称现场情况是列车发车在即,涉事女子伸手扒住车门不让关闭,为的是等待行动迟缓的老太太。对此,不少网友指责当事人破坏公共秩序。
然而,5月5日深夜,铁路上海站已经通过官方微博澄清,事件并非“拦门”,而是乘客身体不适,急忙下车时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协助其脱身。

5月5日深夜,@铁路上海站 已经介绍了事情经过,进行了澄清。

直到5月5日下午,“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仍旧排名微博热搜上海同城榜第1位。
按理说,铁路部门的回复清晰揭示了事件真相,证实所谓的“拦门”不过是个别网友“看图(视频)说话”、主观臆断的产物,相关行为已经涉嫌造谣。令人诧异的是,部分网友并不买账,依据视频对官方说明提出质疑,诸如“身体不适为何面带微笑”“身体不适为什么不和列车员说,而是拦门”等。
面对这些疑问,不妨反问持疑网友:如果旅客真的是“拦门”,其行为已经涉嫌违法,铁路部门占理,为什么要帮助旅客澄清?况且,根据铁路部门说明,旅客是着急下车时被车门夹住,而视频画面呈现的也只是被困场景,又凭什么认定是“拦门”?
必须明确,“拦门”行为确实不可取。此前发生的“拦门”事件中,铁路、公安等部门已对当事人依法惩戒,也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文明乘车规章。所以,网友反对“拦门”的情绪能够理解。不过,对错误行为的反对不能成为“看图说话”造谣,以及在真相公布后仍进行“有罪推定”的借口。进一步讲,即便是“宣传文明乘车”的正向出发点,也不能成为造谣、传谣的理由。
一段时间以来,“看图说话”“有罪推定”式造谣行为屡禁不止,值得关注。部分网民仅凭一段视频、几张图片,就基于主观臆断编造故事、解读事件,完全无视事实真相。在本次事件里,视频解读者仅依据看到的局部场景,便认定女子拦门是为等老太太,还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种未经核实的随意解读,不仅可能损害当事人名誉,使其遭受误解与恶意抨击,还会误导大众,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影响城市形象。
更要警惕的是,“看图说话”的谣言登上热搜榜,也暴露出部分网络平台的不作为乃至推波助澜。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交平台理应肩负起严格审核信息的重任。但实际情况是,平台未对“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进行核实的情况下,便默认相关账号将其设为热搜主题,为未经证实的信息提供了快速传播的温床。大量网友受热搜吸引,不自觉地关注这些虚假信息,致使谣言进一步扩散。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铁路上海站”发布官方辟谣声明后,微博热搜榜依旧以错误信息作为关键词和主题,持续误导公众。直至5月6日下午晚些时候,官方回应的热度才超过谣言。
这一系列现象,不仅折射出微博在信息审核机制上存在严重漏洞,更暴露出平台在舆情引导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热搜榜对公共事件缺乏严谨核实,纵容相关账号利用“话题”“标题”等形式传播错误信息。另一方面,平台的算法设置存在问题,让“上海”等与地域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违法违规行为”有关的信息更易传播。
这就使得自媒体有机可乘。他们基于平台算法偏好,通过设置话题、传播不实信息来博取眼球、赚取流量。还有些账号更是利用地域关键词等“流量密码”,借评论等方式制造矛盾,将个别事件升级为地域攻击、群体攻击,以此煽动网民情绪,获取利益。
此类乱象表明,在遏制“看图说话”“有罪推定”式造谣的同时,也要规范社交平台的“话题”设置方式、“热搜”排行的管理等。这不仅关乎网络空间清朗,更是维护社会公序良俗、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当然,广大网民也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不轻信传播,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