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国会在2026财年安排8926亿美元国防预算,而非之前宣称的1万亿美元,其内容包括美国国防部支出以及面向与国家安全和国防有关的其他单位和项目的拨款,并把恢复军力、重建威慑和促进国家安全列为优先事项。而国会中的共和党议员则计划在特朗普的全面减税法案中纳入一项1500亿美元的国防一揽子计划。

点评: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一方面强调要更多地采用所谓经济手段来解决美国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仍然将增加军费预算、扩充军备力量作为其“美国优先”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多次宣称要把国防预算提高至1万亿美元。此次所提出的国防预算虽未达到这个数字,但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暗度陈仓”,所表现出的战略导向与资源配置仍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冲击,不仅折射出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型焦虑,也将进一步加剧国际安全环境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正积极加强关岛的反导能力,开始在该岛部署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增派”萨德“系统等。

“美国优先”战略的制度性体现

2026财年国防预算案是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的首个预算,标志着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内军事战略的全面铺开。作为一份以“美国优先”为底色的法案,其本质上是“美国优先”与“大国竞争”思维的产物,所显示的重点投入项目也折射出其清晰的国家安全逻辑,即将国防预算视为硬实力的保障,通过军事技术升级与地缘博弈上的激进投入,维持全球的主导地位。

从预算案的战略意图来看,特朗普政府2026财年国防预算案的核心目标是“重建威慑”与“应对战略对手”,明确表示资金将优先用于“遏制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扩张”和“应对俄罗斯的核威胁”,旨在通过重点投资核武库更新、导弹防御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研发,同时加强太空、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力量建设等方式,实现一体化威慑、大国竞争及军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从预算案的重点内容来看,核力量现代化与反导系统升级位居首位。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声明,美国计划在未来30年内投入高达1.7万亿美元用于核武器的现代化升级,包括更新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和B-21隐身轰炸机的研发,打造“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核心装备,同时加速部署低当量核武器,以增强战术威慑灵活性等;在反导体系力量建设上,将启动下一代本土导弹防御系统“金穹”项目,该项目同时还被美国政府列为受到保护、免受任何削减的国防项目之一,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高超音速导弹,以构建覆盖本土及盟友的“星球大战2.0”计划。

此外,预算案还将太空战、网络战及人工智能作为新增的投资重点。在预算案中,首次明确将太空军作战能力建设列为独立项目,包括打造卫星防御系统,通过部署“卫星哨兵”轨道监视星座,实时追踪反卫星武器;开发天基反导层,建设“快速响应太空发射系统”,可在48小时内替换受损卫星;研发定向能武器,计划2027年前实现“激光武器星座”轨道反导测试等。这些项目将与特朗普政府的《太空优势法案》形成联动,试图将太空军事化合法化。此外,预算还将网络战与人工智能列为“下一代战争核心”,内容涵盖无人作战系统、智能情报分析及自主武器研发,凸显美军对未来“技术代差”优势的争夺意图。

从本质上来看,特朗普政府的2026财年国防预算案是将20世纪的冷战思维继续套用于当前的大国竞争,也揭示了其在外交政策上的核心取向,即在显著削减传统对外援助与多边外交投入的同时,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国防军费开支,从而使得该预算案成为“美国优先”战略的又一次制度性体现。

”金穹“系统计划将严重影响全球战略稳定。

面临国内压力但仍寻求“暗度陈仓”

当前,美国政府面临预算赤字飙升、债务危机累积、通胀风险加剧等诸多挑战。根据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2025财年上半年(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已超过1.3万亿美元,为历史上第二高的半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也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高达37.3万亿美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通过设置政府效率部,大幅裁减联邦雇员、裁撤联邦机构和项目,呼吁削减政府整体预算等方式,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其中包括明确要求国防部削减开支。据美媒报道,前不久,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就命令军方高级官员编制一份预算案,以削减8%的国防预算。

在此背景下,美国内对特朗普之前所提出的要将国防预算突破1万亿美元言论批评不断。近日,美国“福布斯”网站发布了一篇“美国真的需要1万亿美元五角大楼预算吗?”的文章,称建造更多的核武器、战斗舰艇或成本高昂但未经验证的导弹防御系统,对应对美国最紧迫的安全挑战无济于事,“无法证明,强调军事优先的外交政策能够使美国更安全”。美不少国会议员也对特朗普提出的“借债扩军”模式广泛质疑。例如,桑德斯等议员就抨击军费沦为“国防承包商牟利工具”,而非服务国家安全,认为当前美国约50万无家可归者与贫困问题亟待解决,军费与社会支出的矛盾可能激化民粹主义浪潮等。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暂时放弃其1万亿国防预算的公开主张,而转向通过采取其他途径来实现“暗度陈仓”。4月29日,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合军事委员会提出了一项被称为“和解法案”的军费开支法案文本,计划在五角大楼常规预算外再额外投入1500亿美元,在2029财年前使用,以作为推进特朗普政府优先事项的一部分。根据美国国会众议院官网上的文档显示,该法案中涵盖的多个主要支出方向与此次2016年度国防预算内容相一致。例如,该法案将分配约340亿美元用于包括“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在内的海军力量建设,250亿美元用于 “金穹”本土导弹防御计划,130亿美元用于“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72亿美元用于天基探测传感器集成,56亿美元用于大气层外空间拦截系统和高超音速导弹防御技术的“重大投资”等。另外,该法案还将投入110亿美元用于美军在所谓“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这些都将成为特朗普政府2016年国防预算的有力补充,确保其军力建设计划不受预算额削减的影响。

美国在前沿部署”堤丰“等中程导弹系统引发了其他大国的高度关注。

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美国政府渲染所谓“大国竞争”,为其军费扩张制造借口,也使得美国的军费常年位居世界首位。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财年到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逐年攀升,特别是2023财年开始突破了8000亿美元大关。此次特朗普政府提交的8926亿美元国防预算案,仍然保持了这一高水平,也是在“美国优先”与“大国竞争”的双重逻辑驱动下的一项重大举措,不仅折射出美国面对当前安全威胁进行防务战略转型的焦虑,也将加剧国际安全环境的系统性风险,对全球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冲击。

在此次国防预算中,针对印太地区的专项投资占据重要地位。尽管具体金额未在提案中单独列出,但根据此前“太平洋威慑计划”的延续逻辑,极有可能继续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强化关岛、日本和菲律宾等前沿基地的导弹防御系统、部署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以及升级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网络。而在刚刚举行的2025年美菲“肩并肩”军演,美海军陆战队就对“远征前进基地作战”(EABO)概念进行了实战化验证,未来可能通过预算支持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部署,从而导致地区冲突不断升级。

此外,此次预算案仍然将“大国竞争”列为美国的“首要威胁”,采取了包括升级核武库与反导系统建设,研发高超音速武器、AI指挥系统及太空军事化项目等举措,旨在维持对大国对手的“代差优势”,释放了极强的对抗信号,将会迫使对手采取相应反制措施,从而催生“安全困境”,使得国际战略稳定愈发脆弱。正如美国《福布斯》网站尖锐指出,此类军备竞赛“只会增加核大国间爆发灾难性冲突的可能性”。

总之,此次特朗普政府提出的2016国防预算法案,是一次试图通过军事升级和武力威慑维持霸权的尝试,本质上是其单方面推行“美国优先”战略的产物,势必加剧全球安全格局的碎片化与对抗性。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如何在美国的“霸权惯性”与新兴力量的“秩序诉求”间寻求平衡,是确保全球安全稳定的核心议题,任何误判或激进行动,都可能将世界推向不可预知的危险边缘。

(兵韬志略是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凌云志为澎湃防务栏目开设的个人专栏,盘点近期重大防务事件,评点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机,剥茧抽丝、拂尘见金,两周一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