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房销售”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近年来,多地积极开展现房销售试点,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推动现房销售在市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多地已在土拍环节试点现房销售

  商品房预售制度源于香港,于20世纪90年代内地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引入,并迅速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这一模式凭借“卖期房”的运作机制,大幅缩短了房企资金回笼周期,显著提升项目开发效率,成为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随着市场发展,预售制度引发的交付风险、质量纠纷等问题日益凸显,现房销售试点工作也应运而生,并在不同阶段承担着差异化作用:市场过热期,它是遏制房企非理性拿地的“降温剂”;行业风险暴露时,它则成为“保交楼、防风险”的关键防线。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早期的“现房销售”探索多为特定地块或尝试性举措,最早或可追溯至2014年。当年7月,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一宗地块出让预合同中,首次明确“建成房屋须以全装修现房销售”。2016年—2020年房地产市场活跃期,深圳、苏州、南京、杭州、中山、成都、海南等地均在土地端设置过现房销售条件,旨在平抑土地市场过热情绪。但随着市场调整,部分城市在随后的土地出让活动中暂缓相关举措。

  近些年来,伴随行业风险暴露、房企出险,不少城市在土地出让环节重启现房销售的要求,同时多地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从地方试点来看,海南是全国首个省级出台现房销售政策的省份。2020年3月,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规定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制度。

  北京自2021年起,在集中土拍中持续扩大现房销售试点范围。先是在大兴黄村海户新村地块试点竞报“现房销售面积”;到2022年北京集中供地时,首批18宗地块中9宗涉及竞报现房销售面积,第二批17宗地块中12宗设“竞现房销售”,第三批18宗地块中13宗设置竞现房销售面积环节。2023年集中供地制度优化调整后,部分地块出让时也设有竞报“现房销售”面积相关要求。

  深圳于2023年8月重启现房销售的探索,打破了自2016年以来的空白。2023年8月,深圳宝安区的A001-0212地块是首宗“竞现房”宅地;2024年10月,宝安区A219-0080号地块要求全部现房销售。

  去年我国现房销售面积占比已达30%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央与地方已形成合力,持续为现房销售试点提供支持。

  根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监测,自2022年末以来,全国已有超30个省(市)试点现房销售及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其中,合肥、郑州、长沙等地明确部分项目进行现房销售试点。例如,合肥在土地出让环节对部分地块提出现房销售要求;郑州也选取了一些重点区域项目开展试点工作。

  除了直接试点外,多地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例如,赣州多区县延长现房销售项目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九江多区县对购买现房销售项目的购房者进行契税补贴,刺激购房需求;山东多地则提高购买现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购房者购房成本。

  与此同时,2023年以来,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支持现房销售的提法也频出。2023年1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

  这被业内认为是“住建部首次系统、明确提出现房销售概念,也要求各地政府和房企关注预售制度改革”。上述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山东、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明确提出现房销售试点。

  2024年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列为2025年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从数据上来看,现房销售在市场中的占比正逐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24年,我国现房销售面积约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1%,现房销售面积占比已经达到30.84%。而在过往的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间,现房销售占比分别为12.7%、13%、17.3%、22.5%。

  现房销售对市场有哪些影响?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现房销售是房地产增量市场未来的大趋势,也是重塑房地产行业格局,推动房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长远来看,全面铺开需兼顾金融、土地、监管等多维度配套改革,平衡风险防控与市场稳定。但在当下全面推行现房销售的时机并不成熟,一旦实施过快,或将提升房地产市场风险,并对行业造成冲击。

  特别是对房企而言,现房销售也是其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有房企人士此前就表示,预售制度下各地楼盘达到一定的预售条件即可销售,现房销售就意味着资金回笼周期变长,资金压力更大。在拿地时,现售要求会进行研判。

  在张波看来,在期房销售模式下,开发商可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预售提前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加快项目周转。而现房销售意味着开发商需要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在当下房地产市场环境中,可能会放大这一压力。另一方面,现房销售也会在短期内减少新房供应量。由于开发周期变长,短期内能够推向市场的新建商品房数量会相应减少,这可能延缓市场复苏的步伐。

  不过,长远来看,现房销售对于房地产行业也存在诸多积极意义。张波认为,最首要的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由于现房是“所见即所得”,购房者可以实地查看房屋的细节和质量,这就要求房企在建设初期投入更多资源提升质量,倒逼房企优化设计、建材和配套,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同时,现房销售有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现房销售对房企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实力较弱、依赖预售资金滚动开发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规模性房企则可以通过并购、获取核心地块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行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