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日前发布通知指出,要关心关爱护士队伍,切实为护士减负。其中提到,要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减少临床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鼓励采用在线学习、远程指导等方式合理开展护士培训,减少重复性培训考核、竞赛等。

为护士减负,可谓正当其时。前不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一名护士发表的论文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引发社会热议。这一方面暴露出个别医护人员学术不端、部分学术期刊审核漏洞等乱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医护人员考核评价需要破除“唯论文”倾向。

事实上,论文“硬指标”已成为基层医护的一大烦恼。我是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护士,从事临床工作已有15年,护理工作我能独当一面,但是按照单位的职称评定要求,评主管护师必须发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否则连门槛都摸不到。

这并非一家医院的孤例。当前,医护等实践性岗位的职称评定,普遍将论文数量作为“硬杠杠”,与薪资、晋升直接挂钩。事实上,一般来说,基层医护人员日均工作超10小时,既要应对高强度诊疗,又要“挤时间”完成论文,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当论文成为“刚需”,造假、代写、版面交易等灰色产业链便应运而生。之前新闻报道称,某医学学术杂志的电子版,一期能登上百篇论文,一年发文3000多篇。一些学术期刊的版面费从四千元至一万元不等,暴露出“花钱发文”等潜规则,学术期刊沦为“论文批发市场”,这些都是亟待治理的。

论文乱象的根源,在于人才评价标准与岗位特点存在脱节。以医疗行业为例,一名外科医生的价值本应体现在手术成功率、患者康复率上,但职称评定却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迫使一线从业者陷入“没苦硬吃”的困局——临床能手为论文焦头烂额,教学名师为期刊奔波操劳,实践人才为职称绞尽脑汁。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人才逆淘汰”。当所谓的“科研”能力成为唯一标尺时,真正扎根实践、技术过硬的人才可能被边缘化。固然也有擅长科研的医护人员,能借助这一人才机制完成职业发展,但是因为标准单一,也可能让一些擅长“论文包装”的投机者平步青云。

这不是反对医生、护士搞科研,而是当科研(事实上是论文)成为唯一标准,这种考核可能背离了对医护人员工作能力、医疗水平的真实评价,导致“能治病的不如会写文的,能教书的不如会发刊的”。事实上,在这次论文乌龙事件之后,社交媒体上就有博主在传授所谓“挂号经验”:挂号要警惕“年轻高职称”的医生,年纪轻轻挂副高、正高,简历满是科研论文、高分期刊,但可能临床经验却寥寥。

我以为,破局之道还在职称评定标准回归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能力本位,优化人才评价指标。

破除论文“硬指标”,需从制度层面重构人才评价体系。其一,针对实践性岗位推行“差异化考核”,用临床案例、技术专利、教学成果等替代论文要求。例如,护士职称评定可侧重急救技能、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其二,建立“代表作”制度,鼓励原创性、社会价值导向的研究,避免“以量取胜”。其三,强化第三方评估与动态监管,对学术造假零容忍,对期刊审核“倒查追责”。

护士节之际,全社会在致敬白衣天使的奉献,也希望能给护士一个健康、合理的职业晋升渠道,做到合理评估、不唯论文。对于护理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职称评定标准更应该向实践操作、向一线工作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