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家庭影像志》是一本百姓家书,记录历史的图文书。经过编撰团队长达三年的艰苦工作,于2025年7月1日上市。 全书200余幅影像+25篇口述纪实,显影中国家庭的沉浮往事。从这些老照片中的服饰、家具、面容、风景,感受时代的体温,触摸真实的历史。本书由25篇口述构成,有百年教师之家,装满整个皮箱军功章的军人,也有踏遍青山寻找铀矿的勘探队员,以第一人称书写,情感真挚,呈现出个体记忆与家国叙事交织,在父辈们用一生写就的故事里,读懂中国式父母之爱,读懂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自处。本文由该书编者之一郭婷婷女士撰文,她也是原任《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对历史学、社会学有着职业的敏感和兴趣。郭婷婷育有二个孩子,成书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生病,大女儿石清泓给予她极大的帮助,也让她真切地体会家的温暖,和编撰本书《中国家庭影像志》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家庭影像志》

一、写给三年同窗的战友们

在完成这本书的漫长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5名摄影师带着25个家族故事,组成了我们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们互相鼓励和支持,搀扶着跑向终点。相信若干年过去,这个战斗有爱的集体,一定会成为每一位作者心中难忘的美好回忆。

采访中,不止一次,摄影师在网络会议那边,掏心掏肺,哭得像个孩子,让我内心压力非常之大。拿着这些珍贵的家庭资料,如同捧着一个个珍贵的瓷器,生怕稍有闪失,哪里没有照顾好。

读别人的历史和生活,其实很辛苦,尤其必须代入的时候,会更加难过。看着如此真心的朋友们,以及全盘祭出的家族史料,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对得起摄影师的信任和期待,再难也要坚持。

所有报名参加《中国家庭影像志》图书项目的摄影师,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熬夜加班,掘地三尺,提供所有能找到的素材。每个人似乎都有紧迫感,如果不赶快把满肚子的故事记下来,那挚爱的亲人,如同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而曾经发生的一幕幕,也似乎悄无声迹。

正是团队奋力拼搏,这本翔实的史料图片故事书,才能如此丰富美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起战斗的兄弟姐妹们,向你们表示由衷敬意,生命旅程中的一段,有你们相伴,幸运如斯。

北京语言大学的乔金秋博士,在本书中,除了完成自己的稿件外,还为其他几位摄影师提供了编辑和改稿上的帮助,在此一并谢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每一个精彩的生命和每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都不该遗忘,让我们努力把记忆修补一下,保留美好的片段传承后人。

内页之一

内页之一

二、写给捧着这份影像典籍的您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什么?部分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是个人,很多中国国学家则认为是家庭。

《中国家庭影像志》这本书,接纳并综合了西方和东方关于社会最小单位的定义和思考,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家庭,几十个人也可以是大家庭。有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类,曾经在一个共同居住环境中,具有共同的情感纽带,具有经济合作和繁衍后代为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家庭”。

有人才有家,人是家的最小单位,无数个家庭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社会这个更大的组织结构。因为无数个家——这个最小社会细胞的存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才有了根基和意义。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同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制约、渗透、影响各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

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目前有四亿多家庭,家事即国事,国运即家运,国运昌,家事兴。

正是基于以上家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泓竹文化工作室组织了2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父母的几十年的生命轨迹,用图片和文字进行有效整理和记录,最终以平实、全面、完整的视角,把父母与社会、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动情讲述。在讲故事的同时,以可读、温和、不知不觉的方式,对家庭这一最常见的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入研究,希望能对记录和研究现当下的历史学、社会学、社会伦理学起到一点作用。

我们调查和记录的25个中国家庭,每个家庭的情况大不相同,又大体相同。中国式父母,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大都温良淳朴,老实工作,踏实养家,听党的话。父母除了给家庭成员提供衣食,还从精神上提供滋养。物质上,父母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精神上,父母给孩子生命和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仔细剖析每个家庭后,我们发现,每一个家庭又是如此不同,人人生而不同,境遇不同,资质和思维不同,最终,25个家庭,走出了不一样的、多姿多彩的生命轨迹。

因为样本的多样化,采访记录的深入,我们有信心,这将是中国摄影史、中国家庭人文历史出版领域中的第一本大型家庭图文故事书,多元化、多角度、多地域记录历史,用图文方式书写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几十年的变迁和故事,众多家庭样本汇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一本老百姓自己书写的现当代中国人文历史故事书。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爱家和爱国是高度和谐统一的,爱家是爱国的基础,家庭梦汇聚在一起,就是民族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来自我们千家万户的努力和奋斗。

内页之一

内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