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 视觉中国 图

充当俄乌冲突“调解人”逾半年后,自曝对俄罗斯“失去耐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14日发表了所谓的“重大声明”。据新华社报道,特朗普当天在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表示,如果俄罗斯没有在50天内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及次级关税,同时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军事援助。

一名白宫官员稍后向媒体记者解释说,特朗普的意思是,如果俄乌50天内达不成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等商品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

对于特朗普的言论,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列昂尼德斯卢茨基表示,美国恢复向乌克兰供应导弹是一种倒退,但这不会改变前线局势。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4日表示,乌克兰显然并不急于开启第三轮谈判,而俄罗斯已做好准备,正等待乌方明确谈判时间。

从竞选总统期间宣称“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冲突”到就职后的漫长外交谈判,从与俄总统普京恢复通话到对俄“非常不满”,从冻结对乌援助到高调宣布向乌转售最先进武器,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反复摇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美媒披露了特朗普对与普京多次通话的沮丧。“我和普京谈了很多关于如何完成这件事,”特朗普说,“每次挂断电话我都会说,‘嗯,那次通话很愉快。’然后导弹就射向了基辅或其他城市。这种情况发生三四次之后,你就会知道,之前的谈话毫无意义了。”特朗普甚至表示将这种对比的沮丧也告知了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到了一定时候,你知道,光说不练没用,最终还是要有行动,要有结果。”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特朗普在俄乌冲突中的对俄策略正经历从“柔性促和”到“施压逼和”的显著转变。

“特朗普连日来的表态并不代表他在俄乌冲突的战略发生重大转向,至多只能表明其战术发生了变化。执政初期,特朗普采取温和路线,通过绕过欧洲直接向乌克兰施压、以中断军援相威胁、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以及暗示可能不恢复2014年前领土状态等手段,试图说服普京回到谈判桌。”韦宗友分析认为,“然而经过半年的实践,策略收效甚微,导致特朗普自4月起逐渐对俄失去耐心。近期他开始释放强硬信号,包括威胁‘撒手不管’和考虑采取更强硬措施。”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万青松则认为,“特朗普依然寄希望于采取一条有别于拜登的路线,同时保持美俄关系正常化的窗口。过去几个月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失败,让特朗普深刻意识到国际关系并非仅仅是商业交易,美国对俄政策可能开启新阶段,即逐渐对乌克兰危机保持距离,将其扔给欧洲,同时对俄罗斯还需要保持双边对话和潜在合作空间。”

然而特朗普经常设定不执行的最后期限,如果他为普京设定的50天期限到期,他是否会采取行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视觉中国 资料图

“次级关税”制裁

有美媒曾指出,特朗普所谓的“次级关税”并非专业术语,实质上是一种货币制裁手段,对“与美国不睦的国家”进行贸易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国会一直在制定立法,使特朗普能够对俄罗斯能源买家实施严厉制裁。主张对俄强硬的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于6月29日正式推出一项针对俄罗斯的新制裁法案,建议美国对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及铀的国家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高达500%的关税,同时授权特朗普将对俄剩余进口商品的关税也提高至至少500%。目前,该法案已得到85名参议员的支持。

然而针对格雷厄姆推进的对俄制裁法案,特朗普当天表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需要这个”。特朗普称,参议院一些共和党高层正在积极推进此事。他不希望他们“浪费时间”。但他同时也表示,“这可能很有用,我们拭目以待。”

“特朗普很清楚,如果对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铀和其他能源资源的国家征收500%的关税,对美国而言难以有利可图,比如美国对俄罗斯铀资源的依赖度超过30%。对俄制裁将导致引发全球石油、天然气市场的动荡,进而引发股市波动和通货膨胀。”万青松分析道。

《纽约时报》分析认为,俄经济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严厉的制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持续向西方主导的制裁机制之外的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万青松表示,“特朗普可以根据与不同国家的关系调整二次关税的幅度,比如对印度的关税可能较低,对中国的关税可能较高,也可能对所有国家都设定相同的关税。”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主导了多轮对俄制裁,美俄双边贸易额从2021年的约530亿美元骤降至去年的55亿美元。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分析称,由于此前制裁已大幅削减美俄贸易,向俄罗斯剩余的进口商品征收大幅关税的实际效果可能弱于次级关税。

“拜登政府能使用的制裁手段差不多都用了,包括石油价格上限、冻结资产,特朗普除了次级关税,还可以对俄罗斯核工业进行制裁,但显然美国本身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大。”万青松分析道。

在特朗普发表对俄征收次级关税的相关言论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称他将暂缓推进针对俄罗斯贸易伙伴的制裁方案。图恩表示,特朗普的威胁意味着参议院将不再需要通过格雷厄姆提出的法案。“现在听起来总统打算自己尝试做些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总统最终认为这行得通,并且能增加他在谈判中推动法案所需的价值和筹码,那么我们就会这么做。我们随时准备行动。”

万青松分析称,特朗普上台之初就签署了维系拜登政府对俄制裁至2026年3月的法案。从特朗普的声明来看,他依然避免采取其盟友格雷厄姆那种“可怕和鲁莽”的对俄制裁升级,而是提出50天期限内的降级版关税制裁。“次级关税的短期影响可能是一些国家减少进口俄罗斯的原材料,至少为了不激怒特朗普而选择在形式上暂停。俄罗斯显然不会坐以待毙,也会积极为可能的严峻局面做准备。”

当地时间2025年6月25日,荷兰海牙,北约峰会期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视觉中国 图

美国对乌军援,谁是最大赢家?

在援乌武器问题上,美国和北约在14日的会谈取得了较大进展。特朗普表示,美国与北约当天达成了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协议。美国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特朗普说,“北约将迅速支付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费用,并将其分发到乌克兰战场。”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一些装备将“非常快”、预计“数日之内”运抵乌克兰。他补充说,一些欧洲国家将把本国的“爱国者”防空系统转交给乌克兰。

在特朗普高调发表“重大对俄声明”的两周前,白宫曾因对乌军援问题陷入混乱之中。7月1日,五角大楼“擅自暂停”对乌部分军援,美媒称这一决定缘于对美国军火库存过度下降的担忧。但是,特朗普很快“变卦”,于7日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并于8日批准向乌克兰运送更多防御性武器。

根据美媒的爆料,特朗普实际上对此事并不知情。三名消息人士说,兼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国务卿鲁比奥和乌克兰事务特使基思凯洛格都是从媒体上得知此事。事后,白宫官员决定为国防部“打掩护”,掩盖政府内部决策协调混乱的尴尬。但特朗普本人并没有消气,私下对国防部官员表达不满。

在韦宗友看来,这一“乌龙事件”表明特朗普的决策风格极具鲜明的个人化特征,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制度化的决策程序,绕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常规协商机制,通过非正式的咨询渠道获取信息后自行决断,这种“大权独揽”的决策方式导致政府内部协调机制失灵。

“当前国安委、国务院和国防部的大规模裁员进一步加剧了决策混乱,各部门因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往往只能通过揣测总统意图来采取行动,以致出现政策矛盾——如对乌军援的暂停与恢复就暴露出国防部门单方面行动而国务院不知情的窘境。”韦宗友分析认为,“这种依赖个人意志的决策模式,既体现在特朗普只把握大方向而放任下属自由执行的管理方式上,也反映在其面对政策质疑时以‘不清楚’回应的典型做派,本质上形成了一套去制度化的私人化决策程序。”

吕特14日向特朗普表示,欧洲国家将从美国购买武器援助乌克兰,这些武器装备应促使普京“重新考虑”和谈问题。吕特还表示,乌克兰将获得“大量军事装备”,包括导弹、防空系统和弹药。他表示,德国、芬兰、加拿大、挪威、瑞典、英国和丹麦等国将成为军购方,为乌克兰提供支援。

在万青松看来,“特朗普仅提到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系统,不仅没有提及具体的供应数量,还避免向乌克兰直接供应拜登政府都没有批准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没有谈及是否提供进攻性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正有意避免承担对武器援助供应数量和种类的责任,现阶段乌克兰很难指望特朗普提供精确制导武器来扭转战场不利态势。”

实际上,这项援乌方案在特朗普去年胜选后便已初具雏形。鉴于美国对乌支持政策将在特朗普上台后出现不确定性,欧洲官员便开始筹划“备用方案”,确保即便特朗普兑现竞选承诺缩减美国角色,乌克兰仍能持续获得武器支援。

有官员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透露,特朗普选择向欧洲国家而非直接向乌克兰出售武器的决策包含多重考量,既为了规避政治风险——避免因违背“减少美国介入长期战争”的竞选承诺而遭受批评,又能获取巨额经济利益。鉴于每套“爱国者”导弹系统售价约10亿美元,特朗普宣扬该计划将为美国带来可观收益。

部分美国官员认为,向乌克兰集中输送新式武器可向莫斯科释放明确信号——特朗普对普京的忍耐已达极限。“总统对普京深感失望。”一位美方官员表示:“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表明结束战争的决心,这可能促使普京重回谈判桌。”

特朗普的不满或可追溯至5月下旬。据CNN报道,普京在5月19日与特朗普通话后曾承诺向美方发出“和平备忘录”,列明俄乌停火的条件。但消息人士称,通话结束后一周多,美国仍未收到俄罗斯的文件。当时,特朗普已考虑在“未来几天”推进对莫斯科的新制裁。本月3日,普京与特朗普再就双边关系、乌克兰问题、中东局势等议题进行通话。特朗普当天晚些时候称,就相关议题,通话“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一位美国官员透露,早在6月荷兰举行的北约会议上,军援计划已得到实质性讨论。知情人士认为,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与此同时,泽连斯基向特朗普和其他欧洲国家领导人提交了一份武器清单。乌方表示,需要10套新的爱国者系统防御俄罗斯日益增多的导弹和无人机攻击。

过去两周,美欧官员一直在细化操作流程。北约本身不直接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而是作为协调中枢,统筹成员国的军备交付。具体转运机制包含两种模式:欧洲国家转售已购美制武器后补充新订单,或直接采购新装备转交乌克兰。目前德国和挪威已确定参与,预计至少还有4个国家将加入该计划。

在万青松看来,美国改由向欧洲出售武器,存在助力乌军守住当前防线的考量,目的是避免乌克兰军队遭遇更大失败,这与特朗普早前关于对乌援助更多是出于防御性的声明是吻合的。乌军能否改变在战场上的劣势,取决于欧洲所能购买的武器数量,以及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生产数量和所需时间,预计上述问题还将加剧欧洲国家在援乌问题的矛盾。

提倡在海外采取克制军事政策的智库“国防优先”高级研究员詹妮弗卡瓦纳向《纽约时报》表示,美国无限期武装乌克兰的战略“不可持续”。她补充说,欧洲和美国现有的武器库存规模限制了近期可以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数量。欧洲的国防工业基础远小于美国,虽然可以订购新武器,但这些武器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货。

万青松进一步指出,特朗普及其团队对当前的大致共识是乌克兰不会赢得这场战争,特朗普正试图退出调停乌克兰危机,并将战争的负担“甩锅”欧洲。

“欧洲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承担起完全援助乌克兰的重担,正在想方设法留住美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正组建联盟,德国政府正在越来越深地卷入战争。不过,特朗普的关税战将进一步阻止欧洲向乌克兰提供更多资金援助,美国此前还在北约峰会迫使欧洲盟友将国防开支增至GDP的5%,上述军事开支将导致欧洲国家大幅度削减社会开支。考虑到欧洲英法德三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20%,社会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国的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2%),这对依赖选民投票的欧洲政客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万青松表示。

俄罗斯快速推进夏季攻势

在美国和北约就援乌达成初步共识之际,俄罗斯已于5月初发起新一轮夏季攻势,意在深入顿涅茨克州东部,并在苏梅州东北部开辟缓冲区。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俄罗斯的大部分袭击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与俄罗斯库尔斯克接壤的乌克兰苏梅州、波克罗夫斯克和科斯特扬季尼夫卡两座东部城市以及波克罗夫斯克以西的第三条战线。

去年夏天,乌克兰突袭库尔斯克,迫使俄军从东部前线的薄弱地带撤出。随着俄军逐渐收复库尔斯克大部分地区,针对苏梅及其首府苏梅市的袭击也随之增多。俄军进攻的另一重镇波克罗夫斯克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东部,也是顿巴斯核心区域,承担连接多条公路与铁路干线的枢纽功能,长期为乌军前线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俄军2024年曾持续对该地发起攻势,意图切断乌军补给线并压缩防御空间。

“俄军在苏梅地区的战略目标显然是完成普京宣布的建立安全隔离区,同时也消耗乌克兰军队的有生力量。对波克罗夫斯克等加强攻势,显然是要解决俄罗斯要完成‘解放’乌东四地的战略任务,旨在将乌军消耗到无法维持防御的程度,同时也需要通过在这些关键地区的进攻,寻找突破乌军及其无人机阵地防御体系的策略,进而打破战场僵局。最终成效可能最早要到夏季末甚至冬季才会显现。”万青松分析称。

乌克兰方面声称,已成功阻止俄军向苏梅州东北部推进。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奥列克桑德尔瑟斯基上个月表示,俄军的攻势“举步维艰”,据称乌克兰军队已在该地区牵制了约5万名俄军士兵。

万青松指出,俄乌双方依然继续消耗战,俄罗斯希望通过持续数月的多方向进攻,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和西方军援,乌克兰则借助无人机和敌后破坏削弱俄罗斯军队数量、空中和炮兵优势。乌克兰无人机生产在一年内增长了十倍,到2025年可能达到240万台。因此,俄乌进行的这种消耗战(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的累积效应可能最早要到夏季末甚至冬季才会显现。

万青松注意到,特朗普设定50天的对俄制裁通牒最后期限,按照这个时间恰好是俄军夏季攻势结束。“50天的期限还与美媒Axios的泄密信息可疑地吻合:据称普京在与特朗普的电话交谈中声称,60天内就能实现必要目标,而特朗普恰好设定了这个时间节点。”

《华盛顿邮报》此前报道称,俄军在乌东地区利用其在人力、火炮和导弹方面优势缓慢推进。新华社援引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伊恩马特维耶夫的话称,俄军在夏季攻势中或许能增加数千平方公里控制区域,但俄军在情报、后勤等方面存在短板,或难以在战场上实现显著突破。

据乌克兰开源监测网站“深层国家”(DeepState)称,上个月俄军占领了556平方公里的土地,创下今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俄罗斯的目标是切断乌克兰军队在东部的补给路线,并在乌克兰北部边境建立缓冲区。

不过,在俄军发起猛攻且美国对乌武器运输出现延误两重优势的加持下,俄罗斯的战事进展却并不显著。目前,俄军的进攻速度平均每天推进15平方公里。过去一年,俄军每阵亡一名士兵,仅换取约0.038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按过去30天较快的推进速度计算,想要完全占领乌克兰仍需约89年,即使仅完全占领乌东四地也要等到2029年2月。

“据俄军事专家的观察,目前俄军的推进速度平均比去年同期快了三倍,同时也扩大对乌克兰军事和工业目标的攻击规模。但俄军掌握进攻主动权并不意味着取得了战场上的重大进展,乌克兰军队也一定程度上抵挡住了俄军的进攻,保住了一些防线,并借助无人机不断完善阵地防御。”在万青松看来,俄罗斯的夏季攻势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在某些方向上达到三倍),在火箭炮和火炮上的优势,对空中的绝对控制以及至少在无人机上的均势,俄罗斯在前线保持了进攻主动权。

万青松认为,尽管特朗普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但俄罗斯拥有应对西方精确制导和远程武器的经验,包括借助导弹预警系统进行反击。

“不过这些武器意味着俄军在战场上的风险更大,因此,俄罗斯可能采取的策略是继续强化对乌克兰进行高精度远程武器与攻击型无人机联合打击,尤其是接受西方军援的军事基础设施和承担维修西方武器的乌克兰军工企业。”万青松分析道。

外界则普遍分析认为,夏季攻势结束后,俄乌之间可能会有一个谈判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