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至今红利类资产表现如何?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太好回答的问题。
因为从红利类指数来看,年内表现不尽相同。以红利指数(000015.SH)和红利低波指数(H30269.CSI)分别计入了股息收入的全收益指数为例,一边,红利收益指数年内涨幅2.62%,刚刚回正一点,另一边,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继续表现出色,年内涨幅9.72%,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小。
(数据来源:Wind,25/1/1-25/7/14,全收益指数考虑了现金分红再投资收益,通过将上一交易日的指数值乘以当日价格变化与现金分红调整后的比例,来计算当日的指数值;指数过往涨跌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
差异背后,是红利类资产的表现分化加剧。一边是年内强势崛起的银行板块,凭借持续高光的表现始终吸引着市场的高度关注,今年以来涨幅17.19%在全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仅次于有色金属;而另一边,同属红利类资产的煤炭板块却有些黯然,年内下跌11.75%在全部行业指数中位列末尾,和银行指数的年内涨跌幅差值更是近29%。
图:申万一级行业指数2025年内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2025/1/1-2025/7/14,指数过往涨跌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
可以说,在银行板块强势领跑、不断创出新高的2025年,指数成份股中的“含银量”几乎决定了红利类指数的表现。而红利低波指数和红利指数成份股2024年末银行权重占比分别为46.44%和28.6%,而年内表现较弱的煤炭、交通运输分别为红利指数的第二、第三大权重行业,占比分别为21.8%和20.59%,或对指数表现形成了一定拖累。(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公司、Wind,截至24/12/31,指数成份股所属行业会随着指数成份股调整而发生变化)
具体分析来看,年内迭创新高的银行板块,背后除了低利率环境中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日益强化外,也有险资、公募基金等增量资金加码流入的催化因素,而煤炭作为资源型红利品种受制于煤价处于低位震荡区间,基本面景气度相对承压。
不过,这种分化的趋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仍会持续演绎吗?或许,并不尽然。
首先,经过前期较大涨幅后,红利类资产内部分板块可能有资金选择阶段性获利了结,短期或面临一定压力,同时伴随年报分红季暂告段落,市场逐步迈入中报业绩交易阶段,短期内景气因子的重要性可能抬升。
其次,进入2025年下半场的A股市场表现强劲,伴随市场整体抬升,前期一些表现承压的板块有可能迎来估值回升机会;同时在“反内卷”举措的加码推动下,煤炭等周期性资源品的供给结构有望优化,价格有望低位回升;另一方面,从红利类资产内部轮动的角度来看,部分板块在轮动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定补涨机遇。
(2025/7/1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最后,指数成分股中的行业权重占比会随着相关成份股表现而发生变动,比如在经过年内至今的行情变化后,红利指数中银行的权重占比已随着成份股上涨而攀升至33.58%,相较年初权重增加了5个百分比;而煤炭的占比也降至17.73%,从第二大权重行业下滑至第三。这也意味着即使银行板块的火热行情持续,红利指数也有望凭借约1/3的银行占比不错过板块表现。(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公司、Wind,截至25/7/14,指数成份股所属行业会随着指数成份股调整而发生变化)
长期视角看,蓄力时候布局更从容
短期而言,内部分化格局明显的红利板块或许一时难以判断后续走势如何。不过若是将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红利策略的长跑属性一目了然,或许忽略短期因素,聚焦长期价值是我们看待红利策略更好的视角。
仍以红利指数为例,过去10个完整年度(2015-2024)中,红利指数有七年跑赢上证指数,有一年和上证指数几乎收平,仅有2019、2020两个年度明显跑输上证指数。或可以见得,红利策略虽然在下行市场中韧性突出,但对于不同风格行情的适应性较高,并非仅仅是一种单一防御策略。
图:红利指数、上证指数近十年年度表现

数据来源:Wind,指数过往涨跌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
若是以考虑了股息收入的全收益指数来看,红利策略的实际历史表现则更佳。从近10年走势来看,每一次表现陷入阶段性逆风后,红利收益指数都能较快“收复失地”,而后持续创出新高,呈现出一条整体向上的长期曲线,展现了红利策略志在“长红”的核心魅力。这也意味着,当红利策略每一次处于蓄力阶段时,或许都是长期投资者较好的布局窗口期。
图:红利收益、上证全收近10年表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5/7/10,指数过往涨跌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
红利策略适合以长期视角来看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择时难度较小的策略品种。红利类指数筛选规则中的股息率=分红金额/市值,当成份股市值增长、股息率被摊薄时,就可能会在指数中被降权甚至剔除。因此,红利策略或是一种天然具有“低买高卖”特征、对择时要求较低的策略,与长期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契合度较高。
另一方面,从宏观视角观察,A股市场近年来出现的种种新变化和新趋势也与红利策略的适配度较高:
内部环境而言,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趋势转型伴随着中长期利率持续走低成为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底色;外部环境而言,扰动因素频发且难以判断其走势,国际博弈格局加剧。内外部环境共振交织下,落在资本市场中构成了市场长期主线模糊、脉冲式行情较多,因此红利类资产的相对确定性溢价有望得以延续,同时持续加速入市的中长期资金也有望对红利类资产的估值进一步形成支撑。
2025年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并要求其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注重稳健经营,增强投资管理能力。
在自身配置需求增加和鼓励长钱长投的背景下,未来险资有望充分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优势,继续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其中兼具高股息、低估值和基本面较稳健特征的红利类资产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对于长期资金的吸引力较突出,有望长期担当长钱长投的重点方向之一。
以上,即使短期红利类资产内部出现了一定分化现象,但其整体作为一种投资策略的长期价值逻辑依然清晰。对于配置型资金而言,红利ETF(510880)或是值得关注的长期选项之一。
作为A股市场首只Smart Beta ETF,红利ETF(510880)自成立以来就是红利策略ETF赛道的标杆产品之一。根据交易所数据,产品最新规模为184.95亿元。(截至2025/7/14)
2024年基金年报数据显示,红利ETF(510880)2024年基金利润达33.94亿元,是全市场红利主题指数基金中仅有的盈利超20亿元的产品。更从2019年以来连续6年(2019~2024年)实现正盈利,累计为持有人赚取了76.43亿元的基金利润。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2019-2023年基金利润分别为4.18、0.51、17.08、9.77、10.95亿元。基金投资需谨慎,本基金非保本型基金,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分红表现方面,红利ETF(510880)同样也是目前全市场仅有的累计分红超40亿元的红利主题指数基金,自2006/11/17成立18年来已分红18次,累计分红总额达42.98亿元。(基金公告,截至2025/7/14)
红利策略并非市场中的爆发冲刺型选手,但却是历史长跑实力突出、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耐力型跑者。对于青睐这一类品种的投资者而言,关注红利ETF(510880)及其联接基金(A类012761/C类012762)作为底仓配置或是长期确定性较高的选择之一。
备注:华泰柏瑞红利ETF成立于20061117,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收益依次为16.51%、-0.71%、10.94%、2.47%、7.41%、19.65%。业绩比较基准为:,同期收益分别为10.67%、-5.69%、7.62%、-2.42%、2.67%、14.45%。历任基金经理:柳军(20090604至今)、李茜(20191105至今)。以上数据摘自基金定期报告。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中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