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PLUS



  2025年,随着“招商财富-银杏自清一期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进入清算阶段,一场持续近十年的明星私募产品,正以几乎荒诞的方式走向结局。

  曾几何时,这支由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操盘、招商财富担任管理人的基金,被包装成“清华系背景”“硬科技早期投资”范式,账面净值一度高达4.3元,是原始本金的4倍。

  但谁能想到,就在进入第九年清算前夕,这支基金突然披露亏损超10亿元,净值暴跌至0.88元,几乎一夜间蒸发了全部浮盈。而更令人费解的是,过去数年始终未有公开披露底层资产异常,甚至在2023年底前仍维持3.8元以上的“健康净值”。

  究竟是投资失利,还是精心编织的盈利幻觉?本文将透过披露数据与管理层动向,还原这场“从神坛到崩盘”的全过程。

  一、账面浮盈9年,清算前夕“一地鸡毛”

  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11月23日,为封闭式10年期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全数投向清控银杏创业投资基金,专注于未上市硬科技股权投资。

   净值轨迹:

  • 2015–2021年:账面净值稳定上行,从1元一路增长至4.2元;

  • 2022–2023年:基本停滞,维持高位,无重大退出,但无下跌;

  • 2024年底:突然暴跌至0.8836元,后在2025年Q1略回升至1.1958元。

  从400%浮盈到几近归零,仅用了半年不到。

  二、清控银杏——“明星光环”下的风险盲区

  该基金的核心操盘机构为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清华控股背景发起、启迪系团队主导,是“清华科技园系”的代表机构之一。

  管理规模超百亿,曾投资多家硬科技企业,入选“创业投资百强”,颇具业内声望。然而,这种“品牌背书”成为部分投资人判断失误的关键误导:他们看到的是“清华+科技+国家战略”,却忽略了早期VC基金在退出周期、估值标准、透明度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三、管理失职?还是“结构化欺骗”?

  在巨额浮盈幻灭之后,管理方清控银杏将损失归因于“天眼查”上市失败。但经分析,该项目即便全部清零,影响也不应超过整体资产的10–15%。

  图3模拟显示,“天眼查”即使权重占32%,也难以单独拖垮全部净值。

  此外,多年净值虚高,却未能持续分红,2024年突袭认亏,也未见任何独立审计或审慎会计调整说明。

  更引人关注的是,2024年底基金管理人提出延长两年清算管理期,被投资人表决明确否决

  这一否决,不仅表达了持有人对管理层的极度不信任,也开启了基金“被动清算”的阶段。

  四、经济下行期,最怕遇到“纸面繁荣”

  在VC退出本就困难的周期下,这种账面浮盈但资产流动性极差的基金成为重灾区:

  1.估值高估在二级市场上无变现可能;

  2.项目退出被高估带入僵局,资本回流受阻;

  3.信息严重不透明,投资人失去基本监督能力;

  4.延期管理成为惯性拖延工具。

  图2展现了账面与实际退出的巨大鸿沟:400% vs 85%。

  五、结语:别再让“明星背景”成为免责金牌

  任何一只基金净值从4.3跌到0.88,都是对投资人底线的挑战。在银杏自清案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投资失败,而是信息不对称、结构性隐瞒、操盘人失责的“复合风险样本”。

  正如投资人所说:他们的问题不是没赚到钱,而是用估值泡沫掩盖了不赚钱的真相。

  无论是诉讼追责、合约清算,还是行业信任重建,这一事件都值得所有“盲信背景”的高净值投资者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