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股价以涨停报收,这是其重组方案披露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用资金投票,似乎看好这场“蛇吞象”式的跨界并购——这家连续三年亏损、扣非净利润六年半累计亏超9亿元的钛白粉企业,正计划将一年前剥离的资产重新买回,以此实现从化工行业向橡塑科技领域的转型。

  然而,这场看似能让公司“起死回生”的重组,却包裹着层层迷雾:实控人郭金东家族为何在一年间将资产“左手倒右手”?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何要接盘实控人之女旗下的资产?高负债、高质押的控股股东又能否支撑这场资本游戏?随着交易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一场围绕保壳、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的质疑正在发酵。

  实控人家族“先卖后买”的资产腾挪 

  金浦钛业的重组方案,本质上是一场“逆向操作”。

  2024年3月,金浦钛业通过全资子公司南京钛白,将持有的南京金浦东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金浦东裕”)31.81%股权对外转让,交易对手是实控人郭金东控制的金浦东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金浦房地产”)。作为对价,上市公司换来了上海东邑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邑酒店”)100%股权。彼时,金浦钛业称此举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但事后数据显示,东邑酒店2024年亏损达7513.14万元,反而加剧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

  一年后的2025年7月,金浦钛业突然宣布“反向操作”:拟通过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收购金浦东裕持有的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利德东方”)100%股权。而此时的金浦东裕,已由郭金东的二女儿郭彦彤实际控制——这场交易,本质是上市公司从实控人女儿手中买回一年前剥离的资产。

  对于这波“迷之操作”,金浦钛业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的解释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作出决定”。

  但这一解释难以掩盖时间线与资产质量的矛盾。资料显示,利德东方2023年净利润8381.43万元,2024年增至1.21亿元,两年均为盈利状态。2024年3月剥离时,金浦东裕持有利德东方大部分股权,为何彼时上市公司为何宁愿接受亏损的东邑酒店作为对价,也要将盈利资产拱手让人?



  两次跨界失败后的“救命稻草”

  作为国内最早生产硫酸法钛白粉的企业之一,金浦钛业2013年借壳上市后曾有过短暂辉煌——2013年至2018年,营业收入从8.42亿元增长至18.55亿元,归母净利润最高达1.66亿元。但自2019年起,公司业绩急转直下: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1.46亿元、1.61亿元、2.4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6亿-1.8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1.62亿-1.87亿元,六年半累计亏超9亿元。

  钛白粉主业的颓势已成定局。金浦钛业方面表示,近年来,受产能过剩、成本高企、需求疲软、低价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钛白粉行业盈利空间缩窄,公司硫酸法钛白粉工艺,不具备新增投资、改扩建条件,也不具备矿产资源和规模优势。利德东方在橡塑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实力,将其收购,能够实现公司产业转型目的,提高公司盈利能力。保壳,成为摆在金浦钛业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事实上,这并非公司首次尝试转型。2018年,金浦钛业曾计划以56亿元收购古纤道绿色纤维100%股权,试图切入涤纶工业丝领域。彼时,实控人郭金东已通过旗下公司持有该标的51%股权,这场溢价2倍的关联交易最终被证监会否决。2022年,公司又宣布投资百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却因锂盐价格暴跌陷入被动,不仅未获收益,反而加剧了财务负担。

  两次转型失败后,利德东方成为金浦钛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重组方案,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退出钛白粉行业,主业变更为轨道交通、汽车领域的橡胶软管及密封制品业务。标的公司2024年1.21亿元的净利润,恰好能覆盖上市公司的年度亏损,理论上可帮助公司摆脱“连续亏损”的退市预警。

  但跨界的风险不容忽视。利德东方主营高铁制动软管、汽车胶管等产品,与金浦钛业的钛白粉业务分属完全不同的产业链,技术、渠道、管理均无协同基础。更关键的是,标的公司2023年才实现8381万元净利润,2024年增速突增至44%,这一业绩跳升是否可持续?

  “从钛白粉到橡塑制品,相当于从零开始。”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指出,“金浦钛业既没有橡胶材料研发经验,也没有汽车、轨道交通领域的客户资源,收购后能否有效整合标的资产,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