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乌军称俄士兵向机器人部队投降。
据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援引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的报道,乌克兰冲突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项完全由机器人部队执行的任务中,俄军作战人员首次在没有人类步兵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被俘。甚至押送俘虏的也是无人系统,无需乌军士兵踏足战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里程碑:一场机器俘虏战俘的现代战争。
对于乌克兰方面的说法,俄官方目前没有回应。但不管真假,俄乌战场大量无人平台的使用已经深刻影响了战局走向和战争形式。随着无人平台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战场上出现机器俘虏人类的场景并非完全不可能发生。

乌克兰部署本土研发的“保护者”无人战车。
机器俘虏俄军士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具体发生了什么。根据媒体报道,这一幕出现在哈尔科夫地区。7月9日,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通过“电报”软件发布消息称,在哈尔科夫地区,他们首次成功地仅凭无人机和自杀式地面作战平台,迫使俄军士兵向无人装备投降。该通报称:“历史上第一次,俄军士兵在纯粹由机器人系统发起的进攻中投降。”
这支机器人部队部署了装载炸药的地面无人作战车辆,并攻击俄军的坚固阵地。在摧毁数个掩体后,其中一台地面无人作战车辆靠近了一个部分坍塌的庇护所,迫使俄军士兵主动投降,以避免即将发生的爆炸。第3独立突击旅说:“当接下来的一台系统靠近一个被摧毁的掩体时,敌人为了避免爆炸,宣布投降。”

乌克兰的无人作战车辆袭击俄罗斯阵地。
在没有人类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幸存的俄军士兵随后在多旋翼无人机的押送下到达乌军防线,并按照军事规程被收押为战俘。
媒体援引智库的观点指出,虽然乌克兰已普遍使用无人艇和低成本的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但这次行动标志着技术化战争达到了一个新的复杂程度。该智库称:“机器人实施的俘获行动加强了乌克兰基于技术的非对称战争策略。这种方式能减少伤亡,以及不费一枪一弹就迫使敌军后撤。”
从乌克兰方面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次作战行动由地面无人作战车辆和无人机配合攻击俄方阵地,这种战斗场面其实在俄乌战场上并不少见,进入阵地战和消耗战之后,双方经常动用无人作战车辆和无人机攻击对方阵地,作战人员躲在掩体内遥控无人作战平台即可,不需要像以往的那样冒着战火冲锋陷阵。这次乌军所说的向机器人投降其实还是向无人作战平台的操控人员投降,因为现在所用的无人作战平台智能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级的,操纵人员根据无线电或光纤可以实时看到无人作战平台传感器传回的画面,与俄军人员进行沟通,并不是一些科幻电影描述的那样——智能机器人自主作战,俘虏对方人员。
与在俄乌冲突中备受关注的无人机相比,现在的俄乌战场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双方越来越多地使用无人作战车辆,这次俄军向机器人投降的战斗中,乌军使用了无人作战车辆与无人机相配合。虽然无人机(UAV)仍然是乌克兰战场上的主力,但一种新武器正在悄然改变局势:无人作战车辆(UGV)。这种无人作战能够携带比无人机多很多倍的炸药,或者携带了机枪,或者配备了侦察设备,执行侦察、监视或攻击等任务,提升各自的作战能力。
双方士兵经常将炸药安装在无人地面车辆上,将其变成“自杀机器人”。这种用法类似于无人机的战术,这些无人驾驶飞行器会自行爆炸或向目标投掷手榴弹。单兵无人机可以携带重约 10 公斤的爆炸物,但即使是最小的地面机器人也可以携带超过 22 公斤的爆炸物,而且在行动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形或植物进行掩护,威力更大的装药往往能摧毁坚固的工事。如果与无人机相互配合,作战效能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乌克兰在越境攻击俄库尔斯克州期间使用了“里乌特”的轮式无人作战车辆,这种无人作战车辆重330公斤,采用电动机推进,通信范围可达2公里,目标探测距离达1200米;能够自主运行长达72小时,行驶距离可达20公里,该车可配备一挺7.62毫米机枪和光电设备,采用4级装甲保护的底盘,有效抵御了轻型武器火力和爆炸碎片的威胁。
2025年6月,乌克兰国防部已正式批准在其武装部队中引入重型无人地面车辆(UGV)“保护者”。该武器旨在显著减少士兵在高风险区域内的暴露风险。款无人车由乌克兰装甲公司设计与生产,基于前线作战部队的实际战斗经验与反馈进行研发。其强大的运输能力不仅能运送弹药和装备,还能处理伤员,甚至可根据需求进行配置,执行电子战、侦察或其他战斗任务。
“保护者”无人车辆的载重能力达到700公斤,具备400公里的最大航程。该车以一台强劲的内燃机为动力,支持全时四驱功能,并装备有防爆轮胎,即使在受到损伤后也能保持行驶能力。这款车辆采用特别设计,以便于在复杂的越野地形中自如行驶和涉水前行。
这次乌军所说的首次用无人作战平台俘虏俄军士兵可能还是比较初级的,但已经描绘了未来作战的一些场景。

无人机、无人艇和无人作战车辆在俄乌冲突中的广泛使用,正推动军事变革。
无人作战平台重构着战争形态
这一事件不仅显示出无人平台正从辅助角色向战场主角靠拢,还意味着俄乌冲突将更加向着智能化、无人化形态演变。
当前俄乌战场的无人化作战已超越单一平台的零星应用,形成多维度、跨域协同的作战体系。
在陆地战场,无人平台陆空协同已成为地面攻坚的新模式。在2024年12月21日,根据乌克兰发布的消息,在哈尔科夫州利普齐镇附近,乌军成建制出动几十架无人机和几十台地面机器人,向俄军阵地发动进攻。在战斗中,装有机枪的地面机器人负责正面攻击阵地;装满炸药的自杀式无人机从空中撞向俄罗斯士兵;辅助无人机悬停在战场上空,将实时视频传回指挥中心,有的则在俄军后撤路线投下地雷;操作员在指挥中心内操作无人地面车辆和无人机,多个屏幕实时显示战场信息;最终乌军以极低的代价取得了成功。
同时,无人平台的搭配应用正在重塑海战规则。无人艇作为水面平台,技术上可以实现超视距通信、跨域通信,可组建多数量、多种类装备的集群协同作战。通过相关链路,无人艇与无人艇、无人艇与无人机之间可以组成集群,实现多类装备的集群协同作战。如2025年5月2日,在距离新罗西斯克海岸约50公里处,乌克兰出动了30余艘无人艇群佯攻诱敌,诱使俄军苏-30SM战机低空作战,乌克兰“Magura V7”型无人艇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将一架俄罗斯苏-30战斗机击落,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先河。另外由于无人艇具备较强的载荷能力,还可以通过携带无人机进行水面突防,突破防线后再艇机分离实现海空协同作战。这种“母舰-子机”模式将无人艇的隐蔽性与无人机的精确打击能力结合,往往会使敌方防不胜防。
目前,俄乌冲突已成为全球首个“智能武器对抗实验场”,并正在重构着战争形态。
首先,非对称作战将进一步受到各方重视。冲突中双方使用的自杀式无人机和无人艇的成本普遍较低,却能重创或摧毁敌方的高价值装备,这种“以小博大”的战术极具性价比。以“蛛网”行动为例,乌克兰行动通过18个月的潜伏部署,将117架改装FPV无人机拆解后运入俄境内,最终对多个战略空军基地实施饱和攻击,摧毁俄军大量战略轰炸机。这种“渗透潜伏+近距离发难+饱和攻击”模式使传统防空体系在多方向、多波次攻击面前难以招架。
其次,AI自主决策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无人平台的大规模应用对于AI自主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无人平台需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实时解析多源异构数据;大规模无人集群联合作战时,由于各平台感知能力和行动周期差异显著,AI需建立统一的时空基准,并实时计算最优资源分配方案,避免任务重叠或资源闲置。未来无人平台在AI的加持下或许会从半自主模式逐步向完全自主模式演化。
同时,AI的发展和军事应用也将导致相关伦理争议进一步凸显。像AI决策如果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如无人机自主锁定目标),能否符合《日内瓦公约》区分性原则(区分军民目标)。就此次人类战士向机器人投降事件而言,有观点认为该事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法律真空,因为《日内瓦公约》并未规定如何对待被自主系统俘虏的战俘,这造成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并引发了关于机器在武装冲突中角色的新讨论。
顺着以上思路进一步延展,有人-无人协同技术将成为关键。目前AI系统在指挥和决策中迅速做出最优决定还存在不少困难;而如果无人平台距离操控节点过远的话,那就会存在指挥控制范围有限、信号易被干扰和监听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无人平台作战效能的发挥。鉴于人脑的思维与判断优势,因此在未来作战中将有人与无人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混编,采用AI协助制定计划并执行具体操作、人类则保留交战决策权的“人在回路”模式将成为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有人/无人系统协同作战时,最终下达武器发射命令的决定权往往还是掌握在人类手中,这样既减轻了诸如“机器杀人”带来的战争伦理和道德压力,也能够防止事后追责链断裂(相关部门和人员相互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