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秒必争的生死救援,到刀刃向内的改革攻坚;从打破封锁的自主创新,到逆风而行的扩大开放……
" 十四五 " 征程上,中国如何一次次将 " 不可能 " 变为 " 可能 "?答案,就蕴藏在不断提升的治理效能之中。
今年初,西藏定日发生 6.8 级地震。很多人没预料到救援力量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抵达:
灾后 30 分钟:核心区域抢险救援启动;
数小时内:满载人员装备的救援飞机抵达;
当天晚上:受灾群众住进帐篷、吃上热饭热菜。
" 这就是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举例说。
这并非孤例。每一次危难时刻,都印证着中国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强,也映照出中国的制度优势。" 全国一盘棋 " 的组织动员能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的精神,早已融入治理血脉。
如果说应急救援是治理能力的 " 突击测试 ",那么优化营商环境则是一场考验耐力的 " 长跑 "。" 十四五 " 期间,这份答卷同样亮眼:
统一大市场 " 四梁八柱 " 基本建立;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首次提出到颁布施行,不到 18 个月;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面 " 清零 ";
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至 29 项;
民营企业数量突破 5800 万户,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超 40%!
数字背后,是改革者 " 将改革进行到底 " 的坚定决心,是治理效能转化为澎湃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高原上救灾难不难?难,但中国救援力量可半小时抵达现场。
改革啃 " 硬骨头 " 难不难?难,但民营经济促进法从首次提出到颁布施行用时不到 18 个月。
保护主义逆风下推动开放难不难?难,中国很快让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全部归零。
自主创新难不难?难,但五年内中国就取得了众多 " 第一艘 "" 第一座 "" 第一次 " 的重大突破。
中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 " 大国重器 " 的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 " 爱达 魔都号 " 建成运营,大型 LNG 运输船全球领先,第一座中国空间站 " 天宫 " 全面建成运营," 嫦娥六号 " 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 C919 实现商业飞行……
" 十四五 " 期间,中国经济预计增量将超过 35 万亿元!这一数字意味着:相当于再造一个 " 广东 + 江苏 + 山东 " ( 三个经济大省的总和 ) ,也相当于增长出日本一年的经济总量。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 " 中国之治 " 效能最直观的体现。
非凡成就的密码何在?郑栅洁主任指出,关键在于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
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在不断提高。
全面从严治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党的带领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间,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这便是 " 中国之治 " 最鲜活的样子。
从定日震后升起的袅袅炊烟,到民营企业账本上昂扬的增长曲线,再到浩瀚星空中属于中国人的 " 太空家园 " ……
" 十四五 " 的中国故事,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球治理贡献着行之有效的 " 中国方案 "。
这,就是 " 中国之治 " 最鲜活的写照,最有力的答案。
这,很中国。
( " 三里河 " 工作室 )